武汉华大联手河南省疾控中心解密“蜱虫病”致病元凶 研究成果于《PLoS Pathogens》杂志发表
由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华大基因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发热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俗称蜱虫病)病原体研究成果于2011年11月17日在国际著名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进行了研究,并推测其可能为“蜱虫病”的主要元凶,为蜱虫病的预防控制、临床诊断治疗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蜱虫叮咬所致的病例,尤其是2010年的河南蜱虫中毒事件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据统计,自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达557例,其中死亡18例。而同期在山东等地亦有致病及致死病例被通报,引起国内各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人在经蜱虫咬伤后,会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会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从一个蜱虫病重症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病毒,并将其命名为“河南发热病毒”(Henan Fever Virus, HNV virus),通过鉴定后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与第一种布尼亚病毒----Uukuniemi病毒在遗传结构上最为相似。经过深入研究后,科研人员发现该新型布尼亚病毒与蜱虫病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该研究团队还快速研制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诊断试剂盒,并启动了疫苗研发,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预防控制提供了有效支撑。

 

武汉华大基因负责人牟峰博士说:“与传统发现新病原体的方法相比,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可直接检测病菌样本,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该方法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可以更加快速诊断未知疾病,并可将其与其他具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区分开。”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澳健康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医学科学科技重大课题负责人许卞利教授表示:“该研究成果不仅对蜱虫病的预防控制、临床治疗及病原体的进化起源打下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建立全球范围的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快速应对机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文章链接: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Fever, 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Syndrome (FTL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Discovery of a New Buny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