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科学家齐聚深圳华大 共同探索“古生物基因组的奥秘”
2010年10月26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举办的“国际古基因组研讨会”(International Ancient Genomic Research Symposium)在深圳大梅沙京基海湾大酒店隆重召开。
 
上午9点整,会议在哥本哈根大学古DNA和进化领域著名学者艾斯克·威勒斯雷夫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教授致欢迎词。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曼彻斯特大学、巴黎大学、马赛诸州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古生物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共聚一堂,讨论全球范围内古代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相关的基因组科学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探索如何有效地加强传统古生物学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结合,从而加速该领域所取得的科学发现。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古生物基因组学”这一新的科学领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挖掘古生物所蕴涵的DNA遗传信息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进化事件、迁徙路径、群体结构特征等方面逐渐成为古生物学家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从化石中提取DNA”被《科学》杂志评为2006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随后人类近亲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和核基因组序列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相继发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作为会议的主办方,哥本哈根大学和华大基因共同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证明了来自格陵兰岛的Saqqaq古人的遗传信息比公认的美洲原住民更加接近于现代东亚和西伯利亚人群。该研究成果于2010年3月11日作为封面文章刊登于《自然》杂志,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古人类的基因组进行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古人类的基因信息的研究,揭示古代风俗文化并促进现代科技革新。高通量测序技术与传统学科相结合体现出的强大的科学价值,使古生物研究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古基因学(paleogenomics)分析时代,科学家可以获得更多古代生物的遗传学信息,更加详实地揭示生物界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及进化机制。
 
本次会议为国内外的古生物学研究专家们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使大家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古生物基因组科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华大基因将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古基因学(paleogenomics)领域各科研院所的合作,加速该领域的科学发现。





 
撰稿:科技合作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