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么?我们能活到175岁!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祁鸣博士近期接受晶报采访,解读基因与寿命的关系,展望你我生命未来的长度。
以下摘自晶报采访:
人的理论寿命:125岁至175岁之间
“永生可能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但长寿并非不可能。”从良好的睡眠到清洁的空气,从合理的饮食结构到积极的生活方式,很多因素都能帮助我们延寿。科学也一直在探寻如何让生命活得更有质量,延年益寿。
“要长寿就必须面对多个问题。”祁鸣告诉晶报记者,决定一个人是否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父母是否长寿。换句话说,遗传基因是决定寿命的要素。“但这不是唯一要素。基因能决定的只是你的理论寿命,即你大概能活多长时间。但能不能活到那个寿命,还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后天生活状态的影响、医疗水平等。”
咱小老百姓,理论上能活多长呢?根据目前的科研结果,祁鸣认为,人类的理论寿命介乎125岁至175岁之间,如同长寿龟,但事实上能活到这个区间的人,历史上少之又少。
你与175岁的鸿沟:癌症与衰老
是什么横亘在你和175岁之间?
衰老是一项,癌症是另一项。
“衰老是人体机能变缓的直接表现,也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衰老意味着器官逐渐衰弱,渐渐停止工作。不过有很多科学方法可以缓解这种症状,比如更换器官、增加辅助器官等。”祁鸣说。
也就是说,抗衰老不是指让人增寿,而是对抗人体因为与外界接触,包括呼吸(氧化反应)、污染、辐射等而在人体体内产生自由基导致的折寿因素。祁鸣认为:“不管是医学还是养生,对于延缓衰老都有研究,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骗子,但总体而言,延缓衰老是可以实现的。”
挡不住的癌症又是怎么一回事?
祁鸣说,“首先得解释一下肿瘤跟癌症的区别。肿瘤分良性跟恶性,是指原本需要一定量的细胞分裂修复,最终超出了正常数量,只要它可控,就没有问题。癌症则不同。癌细胞就是失控的肿瘤,它的生长是不可遏止的。于是成长和死亡就成了一对很有意思的矛盾。”祁鸣介绍说,“人从小长到大,要成长,细胞就会分裂。成长的过程中身体机能会出现磨损,细胞分裂是可以修复这种损伤的,这是延续生命必不可少的方面。但当细胞分裂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就是身体在告诉你,出问题了。”
总而言之,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死亡是相互依存的,抗病的关键就在于让细胞“可控地长”。
只要活得久,人人都可能患癌
那为什么会出现细胞分裂失控呢?“‘只要活得足够长,人人都可能患癌’,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祁鸣表示,目前的科学仍在对癌症成因进行研究,而这个观点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的“原癌”基因。既然有抗癌基因,就会有它的死对头,生物相生相克,目前谁都无法避免。
祁鸣解释说:“人的细胞中含有抗癌基因,平日里相安无事,大部分的癌症就是由于抗癌基因失效了,而原癌基因生效了。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例如外部致癌物的摄入、细胞活力随时间而消弱、甚至有些抗癌基因先天就失效。基因一部分来源于父亲,一部分来源于母亲,你的基因或许遗传有他们的抗癌基因,或许没有,相当于你身体里有两个警察在保护你。只要有一个警察还在工作,你就不会受伤害,只有两个警察都缺失了,身体才会出现问题。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典型的例子。她母亲给她的基因中,抗乳腺癌的基因先天失效,但由于爸爸给她的基因是有效的,所以她目前并没有爆发乳腺癌,但为了以防万一,她还是对乳腺进行了切除。”
什么情况会导致两个保命“警察”同时失效?祁鸣介绍说,有很多因素,比如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两个“警察”都生病,或遗传基因中有一个“警察”生病,另一个“警察”一旦有个头疼脑热,人就扛不住了。
但从另一角度讲,两个保命“警察”同时患病的概率是很低的,而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癌症治疗已现曙光,新生胎儿的基因测序也能有效提高存活率。或许有一天,人类能通过剔除原癌基因,让癌症这一世纪绝症远离我们。
长寿奥秘看环境与生活
你想活长久还是有意义?
深圳已开始向老年化迈进。据深圳市老龄办透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深圳的百岁老人几乎每年都在增加,1995年深圳户籍百岁老人只有15人,到2010年增加到75人,到今年为108人,其中,宝安区和龙岗区分布最多,各有20名。这108名百岁老人中,12名是男性,96名女性。最年长的是1906年3月出生的徐秀老人,今年107岁高龄,目前居住在大鹏新区。
长寿秘诀,是普通人关心百岁老人新闻的主要原因,然而探求深究,原因不外乎几点——作息定时,饮食注意,少抽烟少喝酒(这点尚有争议),常做运动……
“长寿是没有灵丹妙药的,主要在于改善外部要素,包括周围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方式。”祁鸣说道。事实上,道理我们都懂,只是愿不愿意为此去牺牲。这牵涉到一个亘古的哲学问题:你想活得长久,还是活得有意义。
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必须加强锻炼,选择健康的饮食结构,同时适量饮酒和吃红肉。祁鸣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往往认为,充满美食美酒的生活虽然寿命短一点,却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活法。这就导致一个两难问题——如果能够实现永生,你是否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问题是,你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