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耳聋发病的表型差异,可以将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耳聋和非综合征型耳聋。综合征型耳聋指除了影响听觉器官外,同时还有眼、心、肾、骨、皮肤等多器官的异常,约占遗传性耳聋的30%,可见于 Alport, CHARGE , Pendred, Usher等上百种综合征患者。约 70%遗传性耳聋是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只影响听觉器官。
根据耳聋的遗传模式,可以将遗传性耳聋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遗传、X/Y染色体伴性遗传以及线粒体母系遗传。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8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10~20%为,还有性连锁遗传占1-2%,以及小于 1%的为线粒体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比例最高,这种患儿的父母听力正常,但是在基因层面他们各自携带了一个致病突变,如果患儿同时遗传了父母亲各自的致病突变,在出生后就会表现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因此隐性遗传性耳聋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家系内只有一个耳聋患者,这也导致对于疾病的遗传方式不容易确定。对于生育有聋儿的家庭,有60%的概率是由遗传引起的,建议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确定是否为隐性遗传性耳聋,指导再生育。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比例低于隐性遗传,显性遗传模式较隐性遗传更容易判断,即一个家系中每代都有约50%的耳聋患者,男女患耳聋比例相同。这种遗传模式的耳聋,往往在刚出生时听力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表现出听力损失。因此对于有耳聋家族史的家庭,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可以明确家族内耳聋发生的病因,进而可以明确每个个体的情况,比如哪些个体携带耳聋基因但是还未耳聋,哪些个体不携带耳聋基因等。对于不携带耳聋基因的个体,本人及后代都无该家族所患的耳聋风险。对于携带有耳聋基因的个体,就需要实时监控听力,一旦出现听力损失,在初期就给予及时的干预和治疗,从而避免言语能力受到影响;下一代一出生即新生儿阶段,就需要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耳聋基因。
伴X染色体遗传性耳聋
伴性遗传的耳聋比例较低,其中伴随X染色体遗传的耳聋,若由携带耳聋致病突变的母亲传给儿子则儿子表现为耳聋,传给女儿则女儿为致病突变的携带者,不发病或者轻度耳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传男不传女”。在遗传过程中,父亲只能将X染色体遗传给女儿,将Y染色体遗传给儿子,所以这类耳聋可以由父亲遗传给女儿,女儿再继续往下遗传,绝不可能由父亲遗传给儿子,也就是不会出现“男传男”的现象。如果一个家系内所有耳聋患者都是男性,则应该考虑Y染色体连锁遗传,即“男传男”,非常少见。
线粒体遗传性耳聋
有些耳聋是由母亲遗传给子女,女儿继续遗传给后代,但是儿子不会遗传给后代,这种耳聋属于线粒体母系遗传性耳聋。这类患儿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非常敏感,一旦使用该类药物就会致聋。因此,如果一个家系中有类似的耳聋表现,建议今早通过耳聋基因检测,明确哪些个体携带这类突变,对于携带者,以及女性携带者的所有后代都应该终生禁忌使用该类药物,避免耳聋的发生!
综上,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以尽早了解是否有耳聋基因缺陷或高危耳聋风险,做到清楚、科学地应对潜在的听力危机,对于预防和降低遗传性耳聋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