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婴儿要不要补维D?
 

央视3·15活动中,“鱼油冒充鱼肝油”之事曝光后,乱补维D也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很多婴儿在医生建议下补维生素D,那么一般情况下婴儿要不要补充维生素D,补维D有什么作用?

 

 

婴儿要补维D

2007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生后1-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和小婴儿,如果摄入配方奶中的维生素D达不到规定的生理需要量,又不能外出晒太阳,就需要补充不足的部分;如果是早产儿、双胎或者有可能造成维生素D缺乏的孩子,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人体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

一是内源性:人体皮肤里有一种称为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

但是,现在的新生儿很少外出晒太阳,尤其是冬天出生的新生儿晒太阳机会极少,即使在屋内晒太阳也是隔着玻璃,这样阳光中的紫外线就被阻断,无法促进维生素D的转变。

二是外源性:即摄入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D

进化环境中,人一出生即在自然环境中,就会晒太阳,因此大自然没有给人类准备更多的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如,母乳中维生素D的水平较低。谷物和蔬菜中则更少。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中有一些,唯有晒不到太阳的海鱼中含的才较多。新生儿、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4~6个月才添加辅食,食量也不大,所以每天从母乳或正常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婴儿又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特别是骨量迅速增加,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起到双重促进作用

        为何骨量增加,骨骼发育,需要维生素D

        首先,它会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

骨质的基本成分是钙和磷,但从食物中被分解出来的钙离子、磷离子,不能被人体吸收,就像人坐着小船才能过河一样,它们也需要个载体,即和蛋白结合成“钙结合蛋白”、“磷结合蛋白”后,才能在肠道,透过小肠粘膜细胞被吸收入血。

维生素D的作用,就是诱导这种载体的合成。如果维生素D缺乏,钙的吸收率只有10%;如果足够,钙的吸收率会增加到60%-75%

维生素D还有个经典作用,即促进骨代谢。

 

何为骨代谢?

骨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处在新陈代谢的重建过程中的,个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合成、分泌骨胶原及骨蛋白纤维,形成骨基质,然后释放钙、磷离子到纤维的孔隙中,沉淀结晶,基质钙化,形成骨组织。

破骨细胞,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降解骨基质,溶解并吸收钙、磷离子,将其转移到血液中,形成破骨作用。

如此成骨—破骨—成骨反复交替进行,骨骼时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维生素D在个中起的作用,是双重性的,它既能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吸收;又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新骨质的沉着,维持着骨的更新与动态平衡。

小儿发生佝偻病了,出现多汗、易激惹、夜惊、方颅、鸡胸、XO型腿了,不能仅仅以为是缺钙,婴幼儿吃母乳、代乳品,一般不会缺钙,其症结,很可能是缺维生素D

 

 

获取的维D最具活性

除新生儿外,其余易缺人群,均应采取多多户外活动,多多晒晒太阳,来获取维生素D

因为,进化环境给我们的生理特点,不仅是人体需要的90%的维生素D来自光照,而且是阳光照射皮肤后合成的维生素D3,是维生素D家族中最具生物活性的。

照多长时间的太阳才合适?

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量的多少,与季节、年龄、性别、纬度、照射面积、照射时间、紫外线强度、皮肤颜色等多种因素相关。但是,坐班族,每天至少应晒半小时的太阳。

还有10%,须从饮食中获取。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摄入量为:010岁儿童为10ugd114950ugd50岁以上及中晚期孕妇和乳母10ugd

鱼肝油是维生素D的丰富来源,含量高达8500IU100g;海鱼、鱼卵、肝脏、蛋黄、动物性食品中也有一定的含量。

 

过多会中毒

如果每日摄入的维生素D,超过了机体“可耐受的最大摄入量”,并持续一段时间,会产生毒副作用。

因为维生素D是可以在体内合成并长期贮存的物质,而且因是激素类物质,每日的需要量并不多。

若长期摄入过多,将引起高血钙和高尿钙。特征为食欲减退,过度口渴,恶心,呕吐,烦躁,体弱,便泌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者将因肾钙化、心脏和大动脉钙化而死亡。

 

对于儿童来说,盲目补充可能致其发烧。

因为,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较差,以至于体温易受各种因素干扰而发生变化。如果给孩子补充过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增加,血钙持续在较高水平时,使交感神经兴奋,加上小儿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较强,可造成皮肤血管收缩,难以排汗,导致体温调节障碍,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积蓄过多,进而引起发热。

 

因此说,补充维生素D,必须听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