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约占60%左右。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语言残疾者约有2780万,其中1-7岁听障儿童约有80万。我国每年2000万新生儿中,严重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3‰。新生儿出生听力缺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通过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携带耳聋基因的患儿(包括迟发性听力缺陷患儿),为后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言语障碍的发生,有效降低聋哑发病率。
服务内容和临床意义
GJB2基因:
●中国先天性耳聋患者中约20%携带GJB2基因
● 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多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GJB3基因:
● GJB3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将导致不同疾病
● GJB3基因突变可以引起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耳聋,导致高频听力下降
SLC26A4基因:
● SLC26A4基因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密切相关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颅脑外伤等环境因素导致耳聋发生
12S rRNA基因:
● 12SrRNA基因为母系遗传方式,可追溯家系携带者信息
● 12SrRNA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的药物耳聋密切相关——一针致聋主要原因
检测意义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弥补常规听力检测缺陷,第一时间发现聋病易感基因携带者及迟发型听力损失高危儿
●耳聋的病因诊断,明确病因,及早采取措施
●指导抗生素的应用,避免药物性耳聋的产生
●耳聋基因流行病学调查
适用人群
新生儿;
各种不明原因的耳聋,包括先天性聋和后天性聋人群;
听力正常,但有耳聋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婚前、孕前和产前人群。
技术原理
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检测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对新生儿抽取微量血液,在基因水平上对常见耳聋基因进行检测。该方法通过用一定强度的激光照射样品与基质形成的共结晶薄膜,基质从激光中吸收能量,样品解吸附,基质-样品之间发生电荷转移使得样品分子电离,电离的样品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过飞行管道,根据到达检测器的飞行时间不同而被检测,即测定离子的质量电荷之比(M/Z)与离子的飞行时间成正比来检测离子,并测得样品的分子量,进而推知突变位点。
飞行时间质谱仪
检测原理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