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人们常常简单地把黄疸病看作就是皮肤发黄,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皮肤发黄只是外表现象。正常人体血液里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质,叫做胆红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皮肤、眼白等处就会发黄。

 

       些原因可引起体内胆红素升高呢? 

       第一,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就属于这一类,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而且进展很快,皮肤呈现金黄色。当血里的胆红素超过20毫克%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脑细胞,干扰脑细胞的正常活动和功能,引起核黄疸,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目前对严重黄疸虽已有了较好的治疗方法,但要取得理想的疗效,还必须在发生核黄疸前及时抢救。家长在观察黄疸程度时,应注意选择天然光线充足的地方,并反复多次察看有否加重。对黄疸进展迅速的新生儿要及时就医。

       第二,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胆红素,如患新生儿肝炎或败血症等。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产生生理性黄疸,就是因肝脏酶活力低下这个原因。有的婴儿吃了母乳也会引起这种类型的黄疸,因为母乳内含有一种具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婴儿哺乳后,这种脂肪成分很快被脂肪酶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但婴儿是健康的。以上情况都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第三,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我们称它为阻塞性黄疸,如新生儿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等。

 

       新生儿黄疸应该如何治疗

       西医药治疗

       1 、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 、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剂量:5—6mg/kg/日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疗。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3、清蛋白或血浆:可增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结合,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换血疗法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应进行:

       1)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umol/L4mg/dl)者,血红蛋白低 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

       2)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上升每小时>12umol/L(0.75mg/dl) 

       3) 总胆红素已达到342umol/L(20mg/dl)者;

       4)无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者;

       5)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者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应适当放宽指征。

       5、中药疗法:茵栀黄口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