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人常见的遗传性耳聋基因”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约127个耳聋致病基因。根据国内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遗传性耳聋是由于少数几个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包括GJB2,12S rRNA, SLC26A4, GJB3这4个基因。



 

GJB2基因

       GJB2基因于1993年最发现,位于人类第13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编码缝隙连接蛋白。根据文献报道,该基因在人类的耳蜗血管纹、基底膜和螺旋器有高水平的表达,一旦发生有害突变,会影响耳蜗毛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引发感音神经性耳聋。GJB2基因突变引发的耳聋可以表现为语前聋、双侧对称性耳聋,耳聋程度可由轻度到极重度,绝大多数为重度或极重度。GJB2基因致病性错义突变大部分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小部分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外还有一些未明确的致病性突变。GJB2基因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

 

线粒体致聋基因

       线粒体DNA(12S rRNA)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致聋密切相关,是由科学家在1993年发现的。近几年研究发现线粒体DNA有多重突变类型,常见的有A1555G和C1494T两种。由这两种突变形成的碱基对使线粒体DNA更加容易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结合,抑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造成耳毒性,从而引发听力损伤,也称为药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由于存在母系传递(即母亲一定会传递给子女,而儿子不会继续往下传递)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因此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极其敏感,必须终生禁用,否则会发生“一针致聋”的悲剧。由氨基糖苷类药物引发的耳聋为终身耳聋,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的方案。在我国,每年新增的聋儿中半数为药物中毒性耳聋,约占所有药物性耳聋患者总数的35%。对于这类家庭,建议母系家庭成员都进行耳聋基因检测,若确定为耳聋突变携带者,则需要终生禁用该类药物。

 

SLC26A4基因

       SLC26A4基因编码离子转运相关蛋白,在机体离子成分平衡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耳聋和Pendred综合征。SLC26A4基因突变是仅次于GJB2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的病因。这类耳聋与跑跳、摔倒和头部轻度外伤等相关,医学上称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这类患者刚出生时听力正常或者仅有轻度的听力损失,但是每次摔倒、剧烈运动或者头部外伤均会引发听力的下降。因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对于携带有此类耳聋高危突变的人群,应该避免头部受到外力创伤,避免或者减轻听力损失的程度。但是临床上表现为先天性或后天性耳聋,耳聋发生或加重与外伤、感冒有关。

 

GJB3基因

       GJB3基因是由我国科学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夏家辉院士首先克隆,该基因编码的连接蛋白在耳蜗和膝神经节及听觉神经中都有表达,其发生有害突变可引发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隐性遗传性耳聋,目前导致遗传性耳聋的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GJB3基因的突变率较之其他常见的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低,目前有关GJB3在中国非综合征耳聋人群中的发病情况的研究还不完善。

       根据目前耳聋流行病学数据发现,如果针对以上常见致聋基因开展基因检测,结合检测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婚育指导,预估每年至少可避免15万耳聋高危人群实质发生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