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一行来访华大基因 双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9月5日下午,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一行来访华大基因。深圳华大基因基地建设中心主任李友谊、生命科学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周承恕、生命科学事业部运营团队成员李勇、华大方舟副总经理杨文献、生命科学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张海峰予以热情接待。 在华大基因展厅,陶一山董事长一行详细了解了华大基因的科学发展道路、标志性成果、大平台大资源、产业发展、人才与教育等,并重点了解动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座谈上,李友谊主任表示,依托华大基因大平台及全基因组分子标记技术的优势,结合唐人神多年育种的经验和资源,双方在提高选育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性状的改良上能互相促进。陶一山董事长认为,与华大基因的合作有助掌握更高层次的技术,在育种水平上有进一步的突破。 随后,双方深入探讨合作模式,并现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013-09-05 00:00:00.0
-
-
基因组研究直击结核杆菌耐药性 助力肺结核防控及治疗——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161株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简称结核杆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抗结核杆菌药物的压力之下,结核杆菌基因组中产生了一批新基因及突变,来应对这个严峻的“生存形势”。本研究建立了一个近乎完整的结核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库,为结核杆菌耐药性发生机理及相关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最新研究结果于9月1日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发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感染了结核杆菌。我国的结核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二,耐多药率为5.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3%),其中在耐多药(MDR)肺结核患者中,约8%为重度耐药患者,即具有广泛耐药性(XDR)。MDR和XDR结核杆菌的广泛出现使肺结核越来越难以治愈。结核杆菌耐药机制成为结核病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对来自中国 12 个省份的 161 株结核杆菌(包括 44 株敏感菌,94 株多重耐药菌,23 株广泛耐药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及分析。通过与H37Rv结核杆菌基因组比较,建立了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系统发生树。研究发现,这些耐药株大部分都来源于第二、四谱系,其中第二谱系的菌株主要来源于东亚,第四谱系的菌株主要来源于欧洲、南北美洲以及非洲。通过比对发现第二、四谱系中都存在着大量SNPs突变。 在排除谱系相关的SNPs突变后,研究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株、广泛耐药菌株和药物敏感型菌株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共发现了72个新基因、28个基因间隔区、11个非同义SNPs和10个与耐药相关的IGR SNPs。这些结果的发现为揭开结核杆菌耐药机制的谜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于新药物的开发和新疗法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此外,结核杆菌的耐药机制比科研人员所预期的要复杂的多,研究者在比对菌株间非同义SNPs与同义SNPs的比值(dN/dS)时发现,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起到了一定的正向选择作用,会使得结核杆菌产生更多的抗药性突变并保存下来。本发现不仅可以指导将来结核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工作,还为其它细菌耐药机制及抗生素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栗东芳指出:“结核杆菌是一个危害严重的病原体,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万的人深受其害。结核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在中国尤为严重。因此,我们希望此次研究成果能为结核杆菌的耐药性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2013-09-05 00:00:00.0
-
-
华大基因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成果落户杨凌
伴随八月高温天的持续,位于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华大基因杨凌旱作育种基地也传来好消息,基地试种的旱作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新成果“杂交谷子”长势喜人,现已进入成熟期。新品种植株粗壮、穗子大且长、籽粒饱满,与本地品种比较具有显著优势。预计亩产600kg左右,这相当于本地品种产量的两倍。 据悉,华大基因于2011年全球首次破译了谷子基因组序列,并绘制了首张高密度遗传图谱,在此基础上3个月内完成了株高、雄性不育、叶色、抗除草剂等七个重要农艺性状控制基因的定位。通过分子标记指导下的杂交育种,一年内成功将母本叶色由黄绿色改良为深绿色,大大提升了植株光合作用效率。该项目申请国家专利25项,15项已获授权。是全球第一个从基因组图谱绘制到指导品种性状改良的成功范例,是育种技术的一次革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华大基因成功搭建了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华大基因杨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华大基因的旱区物种育种中心,目前正在开展干旱、高寒、盐碱、贫瘠环境下高产、谷草高蛋白大生物量等谷子新品系(含不育系)的定制选育工作。 该育种中心技术总监黄刚表示,希望以旱作谷子基因组分子育种的成功为示范,将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育种平台应用到更多物种的育种中去,带动旱区作物和动物育种技术的革新和快速突破。 本文转载自农业部: 《杨陵区:华大基因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成果落户杨凌》2013-09-02 00:00:00.0
-
-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一行来访华大 关注标准化建设
2013年8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一行来访华大基因,陪同的有广东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徐友军等。 陈钢副局长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以及测序平台实验室、国家基因库样本中心等,了解了华大基因从大目标到大产业的一系列规划。 座谈中,尹烨向陈钢副局长一行汇报了华大基因的两标情况,提出当前是建立生命科学和生物领域健康产业标准最好的时机,希望共同努力,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陈钢副局长表示,华大基因的科研与产业结合得很好,继续创新发展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希望华大基因搭建好平台,与广东省标准院契合,将中国更多的更好的技术推广出去。2013-08-30 00:00:00.0
-
-
“华大基因市民开放日”科普活动将拉开帷幕
华大基因为响应2013年深圳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于2013年9月15日,与深圳市科协联合举办“华大基因市民开放日”科普活动。市科协将邀请市民走进华大基因,实地揭开基因的神秘面纱,了解生命的密码,以及基因对于环保事业的突出贡献。 9月8日前,年龄在25-45岁间、对基因有强烈好奇,并希望参观华大基因的深圳市民均可报名参加此次活动,报名可拨打:0755-22325463,联系人:赵小姐。 据了解,2013年深圳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14日正式启动,届时将围绕环保主题组织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2013-08-29 00:00:00.0
-
-
“解码”肠道菌群,有望为肥胖治疗提供新思路——最新研究成果于《自然》杂志发表
来自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哥本哈根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对169位肥胖和123位非肥胖的丹麦人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首次发现肥胖和不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指出肠道菌群可以作为新的切入点,为日益困扰现代人生活的肥胖问题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最新研究成果于2013年8月29日在《自然》杂志发表。 “喝凉水都长肉”成为胖哥肥姐最头疼的事。目前,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全球肥胖人士的数量将会从2005年的4亿左右飙升到2015年的7亿,并且这个趋势仍在持续上升。很多科学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比“肥胖基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找到导致肥胖的真正“罪魁祸首”,或许能让胖哥肥姐不再头疼。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手段——定量宏基因组学(quantitative metagenomics)对292位丹麦人进行了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发现根据个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的数量,即肠道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可将人群分为两组,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和高微生物丰富度群体。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样本分布在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其余的样本分布在高微生物丰富度群体。而在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中肥胖个体所占的比例要显著高于高丰富度群体的,并且其中的个体显现出更多肥胖的特征。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往往携带更多的促炎症的细菌,而高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则包含更多的抗炎症细菌。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也含有更多的体内脂肪,大都表现出胰岛素抗性,血清瘦蛋白增加,高血清胰岛素,高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现象并且还伴有其他的炎症表征,因此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人群患上前期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相关的疾病的风险更高。 通过比较过去9年间体重的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发现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比高丰富度群体有更明显的体重增加。另外,他们还发现了8种具有潜在抑制体重增长功能的细菌,为开发新的对抗肥胖的医学治疗提供了思路。 本研究证实了研究人类“第二套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的差异,能够把不同类型的患病人群分类,并根据对低微生物丰富度人群和高微生物丰富度人群的分析,找出了数几种与肥胖相关的细菌种类,为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了先驱性意义的研究,也为全球相关的临床学家和病理学家们对肥胖等相关病症的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2013-08-29 00:00:00.0
-
-
苏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沈洁一行到访华大 寻求合作
2013年8月27日,苏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沈洁、苏州工业园纳米园区董事长刘毓文等一行来访华大基因。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华东片区负责人杨晓楠、深圳国家基因库负责人张勇、执行副总裁王学刚、院长助理程乐等予以热情接待。 沈洁副局长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并实地考察了国家基因库样本库中心、蛋白平台实验室、信息分析平台等。 座谈中,汪建董事长首先从生老病死等方面阐述了基因科技可造福人类,并希望通过基因科技实实在在地消灭几种疾病,实现科技惠民,从而造福社会。 沈洁副局长询问了华大基因健康项目在无锡开展的情况,并提出,希望苏州血清库与国家基因库展开合作,规范血清库样品收集标准。另外,苏州将建设国家级慢病诊疗示范区,希望华大基因参与此项目。 汪建董事长表示,血清库的建设可以参照华大基因与闵行合作模式,华大基因愿意做好技术支撑。2013-08-28 00:00:00.0
-
-
“重测序”寻找高粱遗传变异 助力粮食作物育种改良
2013年8月28日,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一重要粮食饲料作物——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该研究比较了44个高粱品种的基因组序列,发现高粱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今后高粱及其它粮食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同时也为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粮食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科研基础。最新研究结果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 气候变化,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都滋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粮食产量和发展新型清洁型能源是摆在全球科学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原产自非洲地区的高粱,具有耐热、耐旱和高产的特征。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口以高粱为主食。除了作为粮食作物之外,高粱也是一种主要饲料来源及高价值潜在生物能源作物,因此对高粱基因组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了解草本及C4植物光合作用的进化机制提供线索,还可为进一步提高高粱产量和作物改良作出积极贡献。 在本研究中,来自中澳两国的科学家通过对44株不同来源的高粱样本,包括地方品种(Landraces),改良品种(Improved inbreds)和野生&杂草材料(Wild和weedy),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分析,并首次对拟高粱(Sorghum Propinquum)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高粱(S. bicolor)与拟高粱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比较分析,科研人员还发现不同的高粱品种在基因组中存在着强烈的种群结构差异和复杂的驯化历程,包括至少发生过两次独立的驯化事件,并证实了来自非洲西部的Guinea-margaritiferums基因组与其它栽培高粱品种之间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人员对8M高质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鉴定分析,发现约83%的SNP分布在基因间区,而编码区则相对较为保守,含有较少的SNP位点。野生&杂草材料的SNP数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和改良品种,这说明遗传多样性在高粱驯化和改良的过程中存在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还鉴定了基因组中与驯化和改良相关的基因。同时,研究人员还在高粱基因组中鉴定了1.9M的插入和缺失变异(Indel)。GO-SLIM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这些突变位点主要与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基因相关,例如与驯化相关的基因Rc(果皮颜色相关基因)和su1(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此外,在高粱基因组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拷贝数变异(CNV),基因缺失和获得事件(Gene loss and gain events)。这些遗传变异的发现为高粱的改良和驯化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依据。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太帅帅指出:“作物的驯化和改良一直是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的主攻课题,本研究对44株高粱品种进行测序分析,发现了一系列的变异位点,为高粱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同时,这也是华大基因继水稻基因组、大豆基因组和玉米基因组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科研突破。”2013-08-28 00:00:00.0
-
-
“广东省耳聋易感基因与新生儿听力障碍研讨会”在广举行
2013年8月24日,由华大基因承办的“广东省耳聋易感基因与新生儿听力障碍研讨会“在广州珠江宾馆举行,此次研讨会吸引了广东省内300多名医护人员前来参会。与会人员紧紧围绕耳聋疾病检查、诊疗方式进行研讨交流。 广东优生优育协会会长、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冯鎏祥在会上致辞。出席本次会议的讲课专家有来自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五官科主任麦飞和产前诊断中心主任尹爱华,佛山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张章以及北京301医院耳鼻喉科王大勇博士等。在中午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各专家从临床检查、诊疗等方面表示进行耳聋基因检测非常重要,并希望就“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加强与华大基因的合作。 据了解,约60%的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 而遗传性耳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为常见。采用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模式,能够有效的及早发现耳聋基因携带者给予临床指导防止聋儿产生,或做到“聋而不哑”,从而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质量。2013-08-26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