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杭州市滨江高新区党委书记张耕一行来访 支持推动华大基因发展
2013年9月29日,杭州市滨江高新区党委书记张耕、办公室主任马品芳、科技局局长周皓一行来访华大基因。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华大健康集团副总裁王学刚等予以热情接待。 张耕书记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与各实验室平台,详细了解了华大基因的技术体系、科研成果、医疗健康产业化应用、农业分子育种、海洋生物育种等情况。 座谈中,汪建董事长介绍了华大从科研、科技服务、医学服务到大众服务的四部曲,解说了生老病死与基因的相关性,并展望了华大基因的产业目标与规划。他表示,希望围绕新型医疗健康模式,实现个体化医疗,让基因科技真正造福社会。 张耕书记表示,他在杭州工作13年,亲身见证了华大基因的发展,为华大取得的成就而骄傲。他指出,滨江高新区愿意成为华大基因在长三角区域规划中的一个点,希望这个点成为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源头,愿意推进与支持华大基因在杭州的发展。2013-09-30 00:00:00.0
-
-
原大众汽车董事长Carl Hahn来访 深入了解创新发展
2013年9月29日,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Carl Hahn博士来访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深圳国家基因库负责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助理院长张勇等予以热情接待。 Carl Hahn博士对华大基因落户深圳后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并对坝光国际生物谷的整体规划和蓝图寄予期望。他表示,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基因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希望以华大基因等为代表的机构能为中国的民生乃至全球带来更多的益处。2013-09-29 00:00:00.0
-
-
“爱心点亮生命”公益义卖关注罕见病
2013年9月25日至27日,在第二届深圳国际生物科技创新论坛暨展览会上,由华大基因、深圳国家基因库、罕见病发展中心、白塞病友互助联盟联合举办的关注罕见病公益义卖活动-“爱心点亮生命”成功举行。承载着“点滴祝福”的数百张心形便利贴传递了满满的爱;公众也通过视频介绍进一步了解罕见病这一患病群体的健康问题。 罕见病患者就像是沧海一粟,他们虽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却很少有人会关注这样一个群体。也正是因为罕见病患者属于“少数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几乎不为人知。他们每天需要与病魔抗争,还要面对高昂的医药费;他们希望能够有朋友,希望能像其他人一样享受生活,却又怕见到大家歧视的目光;他们希望能正常的学习、工作,却总是不能获得平等的机会。其实,对于罕见病患者这一群体,他们渴望被了解,渴望消除歧视,渴望能得到社会的保障,渴望能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心。 本身也是罕见病患者的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以及肖磊也参加了本次义卖活动。初次见到罕见病患者的刘女士说道:“我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与他们接触。刚开始有点不自然,可他们的热情和善良顿时感染了我,让我觉得他们才是心灵的强者。”其实,罕见病患者的能力并不亚于一般人,他们内心并不希望被“区别对待”。 在活动现场,一位女士主动向身患白塞氏病患者张女士咨询关于白塞氏病的一些问题。张女士指出:“白塞氏病属于有药可控制的罕见病,经过持续正规的治疗,多数轻症患者可以恢复基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可惜现在部分药物在医保规定的可报销范围并不包括白塞病,导致医疗负担加重或者买不到药而不断的换药。希望今后医保能在全国范围将白塞氏病列入门诊慢性病范畴。” 约80%的罕见病与遗传相关。华大基因一直致力于罕见病相关基因组学研究,目前已与国内外百余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联合发起“1000种罕见病基因组项目”。 华大基因与研究合作伙伴已共同找到了多种罕见病致病基因,希望能解决部分罕见病确诊难的问题,并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坚实的遗传基础。同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可让部分罕见病的出生前诊断得以实现,这也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生育选择和早期干预的机会。 本次义卖活动筹得的善款将捐给罕见病发展中心,用以帮助、关爱罕见病患者;活动的举办也呼吁更多社会人士能够了解、关注罕见病,只需奉献点滴爱,便可温暖更多心!2013-09-29 00:00:00.0
-
-
辽宁省铁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军一行来访支持华大基因发展
2013年9月27日上午,辽宁省铁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军、铁岭市外经局局长李彦君、铁岭市对外贸易促进会会长朱宏刚、铁岭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任刘长利、铁岭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任石巨业、铁岭市人民政府秘书科长韩冰、铁岭市外经局科长郎俊朋一行考察华大基因。华大基因研究院行政院长龙岳华、副院长李松岗、华大健康集团副总裁赵立见、本溪华大负责人黄新杰等予以热情接待。 李军副市长一行分别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农业分子育种平台、测序平台、海洋平台实验室,对华大基因的研究进展、产业发展等作了详细了解。 座谈中,李军副市长了解了华大基因和政府合作的主要领域以及合作模式,并听取了华大基因落地本溪的情况汇报。他表示,此次是慕名而来。他对华大基因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敬佩,为国家有这样的团队而欣慰,希望华大基因继续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并表示希望将来在契合的领域展开相应合作,愿意为华大基因做好服务。2013-09-27 00:00:00.0
-
-
第二届深圳生物展成功举办 展望生物科技未来
2013年9月25日,第二届深圳国际生物科技创新论坛暨展览会(以下简称:“生物展”)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展会为期三天,以“生物科技改变未来世界”为主题,旨在汇聚生物领域最新成果,启迪生物科技发展之道。 开幕式由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主持,深圳市政府市长许勤出席开幕式。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副市长唐杰,组委会副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彭玉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分别致辞。来自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以及参展企业的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展会高峰论坛分为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全球生物技术发展与合作、农业种质资源整合与应用三个主题,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生物医疗、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进展、新农业育种和全球合作的共赢之道,共同展望大数据时代的医疗健康产业到生物产业的新发展前景。论坛邀请到来自世界著名的科研机构、生物企业、投资行业、政策研究机构等领域的29位顶尖专家出席,他们带来最新的产业资讯、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解读,全面诠释生物科技发展趋势,为加速世界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物企业转型升级、完善我国“十二五”生物产业布局探讨新模式、探索新方向、构建新环境。 在25日《未来生物技术及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与机遇》主题论坛上,华大基因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杨焕明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分别作了《基因组学与21世纪的生物产业》、《通过基因组认识肠道微生物与个体健康》的主题报告。杨焕明院士指出,今年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正式完成十周年和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六十周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催生了一门新学科——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测序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联姻,是“大数据”和“大合作”。他认为,预测、预防、参与、个性化和精准,即“5P”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最能反映21世纪的时代要求;杨焕明院士强调,基因组学促进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其他“组学”以及干细胞/iPS和3D生物打印技术、合成生物学和动物克隆等技术一起,促进了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从实验室走入临床,走入人们的生活。王俊院长从肠道菌群的获取、肠道菌群与健康、肠道菌群的监控和干预等方面阐述了肠道菌群和人的健康紧密相关,他指出,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独立“器官”对人们健康产生的作用日渐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王俊院长认为,肠道菌群相关研究不仅能更进一步促进人们对胃肠道细菌及其功能的认识,还可能彻底改变未来的医疗和健康模式。 在26日《合作、创新——生物科技、资本与产业对话》主题论坛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给大家带来了《科学、资本与法律》的精彩演讲,他指出,一流的科学必定是一流的产业,并强调科学向产业的转化需要创新政策的保驾护航,科学发展要呼吁政策法规的创新,同时资本界也需要不断更新现代科学知识;随后的《农业种质资源整合与应用》主题论坛上,深圳国家基因库负责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助理院长张勇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生命科学事业部负责人张耕耘分别就《国家基因库种质资源库-新诺亚方舟》、《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作主题报告。 本届深圳生物展还设有展区展览,由科技资源、医药健康、农业与环保、服务与融资四大板块组成,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比利时、芬兰、韩国、日本、印度、中国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6家企业参展,包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特色园区成果的集中展示,特色生物技术展览和项目体验式现场活动等,使业内人士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概况及布局。华大基因旗下华大研究院、华大健康、华大科技、华大农业、华大基因学院等展区展示了各领域研究和应用成果,同时在深圳国家基因库展区还展出了的基因库的规划、基地模型和最新发展情况。本届展会还特别设置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展位,通过实物、视频和展板展示中国航天医学及受控生态最新技术成果。2013-09-26 00:00:00.0
-
-
蚕为何只吃桑叶?从基因组研究动物和食物的关系
本文转载自《华龙网》记者 伊永军 http://cq.cqnews.net/html/2013-09/24/content_27981913.htm 2013年9月24日,在自然界中,动物和食物唯一具有一对一关系的是蚕和桑叶,即使如熊猫,除了吃竹子外,也还吃苹果等。这种“单纯”的食物关系对于研究动植物的生长等有什么借鉴意义吗?昨天,桑树基因组研究成果汇报会在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这一成果将有力推动我国“栽桑养蚕”传统产业的变革与转型。 时隔10年家蚕、桑树基因组全被同一实验室破解 作为国家863计划“特色林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的子项目之一,在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的带领下,由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何宁佳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历时三年完成了桑树基因组研究。这也意味着,自从2003年,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在该实验室绘制完成后,桑树的基因组也在这里被“破解”。 据向仲怀院士介绍,这项研究在科学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一是确证了桑树染色体基数为7,这是百余年来,对桑树学科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向院士说,染色体是遗传的载体,是作为一个物种的最根本的特性,也是生物学当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其它的相关研究才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驶。 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是蔷薇目其他物种的3倍 第二个重要发现是首次探明了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大约是蔷薇目其他物种的3倍。向院士说,除了桑树外,苹果、葡萄、桃、李、杏等都属于蔷薇目,而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是它们的3倍,意味着桑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可以在沙漠等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而桑树可以生长的地方,标志着也可以适合家蚕的养殖,对推动一些地方的养殖业项目,扩大农民增收有一定指导意义。 另外,通过对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的研究,也可以延伸到蔷薇目其他物种的研究上,对于像苹果、葡萄等果树的种植和改良,以及生态治理等也有推动作用。 从基因组水平上看动物和食物关系 在生物界中,你能找到一种动物只吃一种食物的吗?答案只有蚕和桑叶。向院士说,这是动物和食物唯一具有一对一关系的一对。研究它们在基因组上的关系,是研究动物与食物(植物)基因关系的一个最好的模式。该项目的第三个重要发现就是,在家蚕的血淋巴和丝腺中鉴定出5个预测的桑树来源miRNA,这进一步加深了对植物——植食性昆虫之间适应性进化的理解,说明它们在分子水平上存在相互作用。 9月19日,由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桑树全基因组测序成果论文《桑树(川桑,Morus notabilis)全基因组测序》在美国的《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杂志上在线发表。 据重庆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桑树基因组研究的完成是对桑树学科发展里程碑式的贡献,蚕、桑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将有力推动我国“栽桑养蚕”传统产业的变革与转型。2013-09-26 00:00:00.0
-
-
华大基因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杨焕明一行到访盛京医院
2013年9月24日,华大基因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杨焕明一行到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客座教授、荣誉顾问Lars Bolund教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张秀清、华北片区负责人王洪琦及牟峰、华北片区首席运营官董伟、本溪华大负责人黄新杰等同行到访,盛京医院副院长张成普、中国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袁正伟、国际交流处处长潘伯臣、盛京医院临床遗传科主任赵彦艳、产科主任刘彩霞、科研与学科建设部主任李慧、病毒研究室主任阮强、输血科主任王秋实予以热情接待。 杨焕明院士一行首先参观了盛京医院。随后,在盛京医院学术报告厅,杨焕明院士作了题为《基因组学与21世纪医学》的学术报告。他阐述了以测序为基础的基因组学研究思路、趋势和前景,并介绍了华大基因在健康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杨焕明院士最后从医学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并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Lars Bolund教授则作了题为《Chronic, Degenerative Disorders》的学术报告。 随后,杨焕明院士一行与院方领导及专家共聚一堂,进行了会谈。各位领导及专家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并就华大基因在医学健康领域的工作进行了讨论。院方领导对华大基因所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并与杨焕明院士一行初步探讨了组学技术在科研、临床方面的应用及双方合作等相关内容。2013-09-25 00:00:00.0
-
-
华大健康参加第二届中国慈展会
2013年9月21日,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下简称慈展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华大健康在此次慈展会上展示了其多年来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成果,同时就当今基因检测的作用以及基因检测的相关知识,向众多前来参展的观众、公益组织和机构进行讲解。此次共有800余家慈善公益组织和机构集中参展。 据了解,2013年华大健康开展了以下公益活动:2月29日罕见病日公益宣传,提升社会大众对罕见病人士的关注;3月8日妇女节公益宣传活动,关爱女性健康,向女性普及基因与健康知识;3月19日深圳磨坊第13届“百公里”徒步活动公益宣传,为户外运动人士补充给养,提升市民健身运动热情;3月21日唐氏综合征日公益宣传,关爱唐氏患儿;4月19日关爱RP眼疾患者活动,为RP患者提供免费遗传咨询及基因检测服务;5月19日深圳科普周科技宣传公益活动,向市民科普基因知识,捐赠基因检测项目;6月6日国际低碳日宣传低碳意识,减排节能健康生活;8月18日“RP基因检测”遗传咨询沙龙公益活动。 通过公益慈善活动,华大健康切实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树立了华大健康良好的公众形象,未来华大健康将开展一系列的慈善公益宣传活动,向更多社会大众普及基因检测科普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力量。2013-09-23 00:00:00.0
-
-
第二届国际基因组大会美洲分会在加州萨克拉门托市成功召开
由华大基因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美洲分会(ICG Americas 2013)于2013年9月12日-13日在位于加州的萨克拉门托市成功召开。本会议为来自全球的300多位行业领军人物、杰出的科研人员、顶级制药高管及资深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并围绕大会主题深入讨论了基因组学前沿技术及其在人类健康、药物研发、农业等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 参加本次大会的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生物技术公司包括美国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默克实验室、拜耳作物实验室、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强生公司、H3生物医药(H3 Biomedicine)、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Complete Genomics、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等。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校长Linda Katehi女士和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院士为大会致开幕词。二位首先对到萨克拉门托共同探讨基因组学研究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期望这一重要的国际学术大会能成为一良好的科研交流平台,通过学术探讨与切磋,推动“组学”这一重要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祝愿华大基因@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GI@UC Davis)联合实验室在今后能进一步加强中美组学合作研究。 系统医学是建立在基因组测序及芯片等系统生物学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联合生物医学。来自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Leroy Hood博士指出系统医学呈现出新机遇,或许将改变疾病治疗方式。他提到三个趋同的机遇——系统医学、大数据和患者驱动型社交网络——将有利于推动P4医疗转变。P4医疗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指代的是predictive(预见性)、personalized(个性化),preventive(预防性)和participatory(互动性),将改变传统医学的观点,使人们可以以更宏观,更长远的目光去治疗疾病。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New England Biolabs)的Richard Roberts博士就细菌DNA甲基转移酶方面的研究做了专题报告。他指出新的SMRT测序技术的出现给细菌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同时也可以广泛应用于新的甲基转移酶作用位点的检测以及其他一些未知的研究中。 华大基因院长王俊博士首先分享了华大基因利用肠道微生物研究推动个性化医疗的案例。他介绍了一种新的宏基因组关联分析(Meta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MGWAS)方法和宏基因组连锁群(metagenomic linkage group,MLG)的全新概念,指出基于肠道菌群的关联分析在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评定和病人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同时他还介绍了华大基因与“自闭症之声”(Autism Speaks)合作的Autism 10K项目进展,对个体特异自发突变(de novo mutations)与自闭症的关联性进行了报道。最后,借此王俊院长对未来组学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总结,提出百万基因组计划(million genomes project),将在未来对百万人群、动植物、微生物进行基因组序列解读。 此外,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副校长Harris Lewin博士在大会上祝贺“华大基因@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GI@UC Davis)联合实验室”正式运营。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参观了该联合实验室以及华大基因旗下Complete Genomics公司。 本次大会设有2场主会和8场分会。主会主题分别为“基因组学产业化现状”、“基因组学的全球性影响”。8场分会中分别针对“癌症基因组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疾病基因组学”、“进化多样性”、“新一代测序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及药物基因组学”、“基因组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基因组学的临床应用及商业化”、“前沿技术与信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及共商合作提供了平台。2013-09-23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