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数据挖掘助力芦笋产业
2013年10月16日,第十三届世界芦笋大会暨首届南昌国际芦笋产业博览会在江西南昌开幕,作为芦笋基因组计划合作方之一,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大科技)参加了本次大会。华大科技表示其将凭借自身领先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助力芦笋千亿朝阳产业。 作为千亿朝阳产业,芦笋在食品、医药、动物营养、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是我国主要创汇蔬菜。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芦笋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具有“一减、二抗、三降”的功效——一减,减肥;二抗,抗癌、抗衰老;三降,降三高。芦笋不仅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药用价值更不可轻视。 早在2010年12月,华大科技(原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科技合作事业部)就已经签约参与芦笋基因组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负责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等技术工作,以全面开展对芦笋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的研究,揭示芦笋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实现芦笋的定向育种。如今,华大科技已经完成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本信息分析工作,包括组装、注释及进化分析等。芦笋基因组为高重复植物基因组,其重复率高达70%,拼接难度相当之大,华大科技凭借其技术优势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成功的完成了组装拼接工作。在本次大会上,华大科技还就后续的研究方向与合作方进行了讨论。 在本届芦笋大会的论坛上,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尹烨还就计算机虚拟育种技术——“大数据+超级计算”为大家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中,尹烨从基因组学和育种技术两个方面介绍了华大的经验和优势,还对华大经典案例——水稻基因组研究以及华大目前所做的土壤宏基因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享。尹烨指出:“华大基因希望从组学数据和环境因子两大层面共同构建遗传模型来得到定向表型。在芦笋基因组这个项目中,华大科技将依托自身的大数据挖掘能力,进一步对芦笋基因组进行研究。” 芦笋基因组计划国际合作项目最早是陈光宇博士于2009年在秘鲁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芦笋大会上发起的,中国、美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们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获得了该项目的联合研究权。2010年,作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陈光宇博士正式宣布芦笋基因组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组织实施。这是是继黄瓜基因组计划之后,第二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并主导的基因组计划国际重大合作项目,该项目也得到了江西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 芦笋基因组计划是世界上首次针对芦笋开展的全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的科学研究,其研究结果将对芦笋的遗传学机制以及定向育种和作物改良工作产生重大的意义。作为合作方之一的华大科技表示,希望通过芦笋基因组计划,构建我国在芦笋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研究上的整体优势,扩大我国在园艺领域上的国际影响力。2013-10-17 00:00:00.0
-
-
河南省安阳市卫生局局长、安阳市肿瘤医院院长及党委书记来访华大基因
2013年10月15日,河南省安阳市卫生局局长周修子等一行来访华大基因,陪同来访的还有安阳市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平、安阳市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福有等。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华大健康集团执行副总裁王学刚、深圳国家基因库副主任程乐等予以热情接待。 周修子局长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并重点了解了华大基因开展的相关项目及华大健康的临床检测项目情况。 座谈中,双方就全新的全基因测序技术手段研究癌症、肿瘤样本库的建设及医疗健康领域等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汪建董事长首先简单回顾了癌症生物学研究历史和研究手段,分别阐述了食管癌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认为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能更全面分析癌症的成因,同时他指出,双方以后可以以多种形式加强学术交流,加速推动癌症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 汪建董事长表示,双方可以规范肿瘤样本库的样本收集标准建设,长期收集有价值的样本资源,为肿瘤领域的回溯性研究打下基础;另外,双方可以共同开展临床检测项目,针对出生缺陷疾病、癌症等疾病进行检测,作到早检测早预防。周修子局长表示,临床检测项目的推广是一项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下一步将召开专项会议,设立一套适合安阳市的健康检测项目和科研项目。2013-10-17 00:00:00.0
-
-
中国科学家找到新型致病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新可能——最新研究成果于《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市二院)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对99个膀胱癌患者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发现了与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及分离(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and segregation, SCCS)相关的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最新研究成果于2013年10月13日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 膀胱癌发病率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而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膀胱移行细胞癌(TCC)是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4倍,多发生于40-70岁之间。目前,中国男性膀胱癌的年发病率已达十万分之八,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这一重要癌症,目前却没有充足的基因组学数据供科研人员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攻克膀胱癌。 来自华大基因和市二院的科研人员对99个膀胱癌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共发现13个重要的新突变基因和24个已知突变基因如TP53,HRAS, FGFR3,PIK3CA以及KRAS等。在所发现的新突变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STAG2基因显得尤为特别,该基因与SCCS过程息息相关。科研人员发现STAG2基因发生了高频非同义突变,并且11个发生该基因突变的样品中有9个都是终止突变。此外,与SCCS相关的ESPL1基因也发生了高频突变。 研究人员还通过转录组测序对42对组织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32个潜在的基因重排可能会导致基因融合,并证实FGFR3和TACC3基因发生了融合。研究还发现,TACC3的高表达不是TACC3基因自身的扩增导致的,而是通过FGFR3这个转录调控因子来调节的。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性及不稳定性与膀胱癌发生有关,并使膀胱癌成为首个拥有SCCS相关基因突变的癌症。此外,本研究为膀胱移行细胞瘤提供了更全面综合的基因组突变信息,并证明基因突变可影响SCCS过程,同时为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陈超指出:“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多个与SCCS相关的突变,包括STAG2、ESPL1基因的高频突变以及FGFR3-TACC3基因融合。这一发现证实SCCS相关基因突变确实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关,极大地推动了膀胱癌遗传学研究,同时也为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外,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源也为以后膀胱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科研基础。”2013-10-16 00:00:00.0
-
-
华大基因院长王俊、副院长李英睿获201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
2013年10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副院长李英睿分别获201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之市长奖和青年科技奖,华大基因科研项目《人体内脏元基因组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自主创新,营造创新生态,加快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评审,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深圳市政府决定对2012年度为深圳市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及单位给予奖励。本次奖项评定了市科学技术奖中的市长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青年科技奖等几类奖项。2013-10-15 00:00:00.0
-
-
华大健康与Sidra医学研究中心合作 惠及中东和北非地区
2013年9月24日,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华大健康与Sidra医学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将基因组学技术与人群研究引入中东和北非地区。 此次合作将促进华大健康和Sidra在基因组学和研发上的直接参与协作。双方的合作将着眼于生育健康、新生儿筛查、自闭症、遗传性肿瘤、单基因病和基于测序的外显子个体化医疗。此外,华大健康还将提供婚前、孕前、胚胎植入前、产前和学龄前基因检测,以满足Sidra、中东与北非地区的需求。华大健康将成为卡塔尔首家提供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临床基因检测机构。 华大基因亚太片区负责人李京湘表示,我们很高兴与Sidra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共同建立先进的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临床基因组中心。华大基因在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的实力,结合Sidra前沿的临床与转化研究,将为基因组转化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带来可喜的前景。 Sidra总裁William F. Owen表示,对于Sidra而言,与世界级的基因组学领袖华大健康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合作将促进Sidra与当地科学家在研发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显然,这将使卡塔尔和更广泛地区的人民受益于前沿的基因组学和研发。 此次合作推动了华大健康和中东与北非地区在健康、研究、教育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并将带来更多的突破。2013-10-15 00:00:00.0
-
-
黔西南州州委书记张政一行来访华大基因 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3年10月13日,黔西南州州委书记张政等一行来访深圳华大基因,陪同来访的还有黔西南州州委副书记、兴义市委书记桑维亮,州委副秘书长龙强、州教育局局长韦国民等。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行政院长、健康集团执行董事龙岳华,首席运营官尹烨,战略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朱岩梅,副院长徐讯,健康集团执行副总裁王学刚,助理院长、深圳国家基因库负责人张勇,人力资源中心总监杨爽,华大基因学院办公室主任杨东声,基地建设中心主任李友谊等予以热情接待。 在华大基因展厅,来宾详细了解了华大基因的科学发展道路、标志性成果、大平台大资源、产业发展、人才与教育等情况,并重点实地考察了华大农业育种基地、国家基因库和水产基地。 座谈上,汪建董事长认为黔西南地区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试验田,体现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社会发展为第一位的重要性,并表示华大基因会迅速组团前去考察,认真落实各项计划,早日实现同步小康、科技惠民。张政书记对华大基因给予赞赏,他说,华大基因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了科技惠民,并表示将全力以赴支持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 据悉,此次合作以大民生先行,在大产业引领,大数据集聚,大教育支撑,大联盟互动,大政策保障为指导方针。双方将结成亲密战略合作关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生物产业和新型医学健康服务业,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并实践追赶型地区产业发展、转型和提升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同步达到小康的基本指标,让黔西南州再现“鲁布革冲击波”。 “鲁布革冲击波”介绍 “鲁布革冲击波”,亦称“鲁布革冲击”。1984年,我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首次按照国际惯例对引水系统工程实行国际招标建成了鲁布革水电站。鲁布革工程全面引入竞争机制,鲁布革水电站先进高效的建设实践对当时我国工程建设在管理体制、劳动生产率和报酬分配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中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为“鲁布革冲击”。2013-10-14 00:00:00.0
-
-
华大基因学院参赛队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美国决赛资格
2013年10月6日,由麻省理工学院和BioBricks基金会主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ing Machine Competition,简称iGEM)亚洲赛区比赛在香港中文大学落下帷幕。由华大基因学院创新班学员组成的实验队(BGIC_ATCG)和软件队(BGIC_0101)两支队伍,分别凭借“四维细胞展示系统Cell Magic”和“基因组从头设计软件Genovo”课题,携手获得美国决赛资格。两支队伍将于11月1日至4日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加决赛。 该两支优秀队伍的成员均为华大基因学院创新班学员,他们分别来自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0所高校。 实验队(BGIC_ATCG)人数为30人,课题是“四维细胞展示系统Cell Magic”,此项目在完成调控通路的建模之后,利用酿酒酵母细胞周期、多种导肽和降解肽、内含子可变剪切,对5种荧光蛋白进行表达时间点、出现位置、存在时长的预设或者调控,还利用微流控技术来进行细胞群周期的同步化以便于观察。BGIC_ATCG队获得金牌,还同时获得了本科生实验组亚军,以及Best Wiki单项奖。 软件队(BGIC_0101)人数为9人,课题是“基因组从头设计软件Genovo”,指导用户进行染色体内容理性设计,大规模的序列编辑和多种组装策略的切分设计。BGIC_0101队成为亚洲赛软件组三支进入决赛的队伍之一。 iGEM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其参赛对象主要以本科生为主,旨在培养合成生物学人才,促进各国大学本科生在该领域的学习、交流与合作。2013年亚洲赛区共吸引65支队伍参赛,其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国立大学、悉尼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等队伍参加。 2012年,华大基因学院参赛队首次参赛,并凭借“酵母人工细胞器 YAO #1.0”课题获得亚洲赛区金牌。2013-10-10 00:00:00.0
-
-
华大基因科学家荣获BioMed Central开放数据奖
2013年10月1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Beyond the Genome国际大会上,来自华大基因的科学家凭借其发现DNA甲基化存在于人类寄生虫——旋毛线形虫的研究成果,荣获了本年度生物医学中心开放数据奖(BioMed Central Open Data Award)。开放获取出版商BioMed Central是提供开放式访问的出版商,其开放数据奖授予那些在生物医学数据分享、标准化、发表及再利用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作者。今年是BioMed Central第四次颁布此奖,而中国科学家则是首次获此殊荣。 这篇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杂志上的旋毛线形虫DNA甲基化文章彻底推翻了线虫不存在DNA甲基化现象的假说,这一研究成果震撼了整个表观组学届。这个微小的线虫是研究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的重要模式生物。作为一个饱含争议的新发现,旋毛线形虫DNA数据被存储在《GigaScience》的数据库——GigaDB中,以便于其他研究人员访问和再利用。 《基因组生物学》杂志的评委和编辑被作者在优化数据开放及访问等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所折服,并强调开放重要科研数据的意义不只是提供一个资源,也为挑战不同科研结论赋予了透明度。除了将原始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存储到GEO和SRA数据库中外,作者还在CCO公共域许可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了特别的标准化处理,使所有公开可用的数据尽可能转化为可用格式。 作者们利用GigaDB来存储尚未建立存储库的相关联的数据类型,也会将数据以具备兼容性的ISA-Tab格式进行存储以实现利用最大化。当被问到完善数据格式的意义时,该研究负责人高飞指出:“当人们真正看到这些数据时,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到时候他们就可以自己去测试这些数据。” GigaDB是新一代数据存储库,可以用来存储发表在新型“大数据”期刊《GigaScience》上的科研数据和相关研究工具,同时也为华大基因提供了一个以可引用格式快速发表数据的途径。在国家基因库的支持下,GigaDB最近进行了升级,有助于满足国家基因库和华大基因关于资源共享和科研交流的需求。作为DataCite委员会的成员以及合伙人,数据库还设置了数字对象标识符,使数据可以被独立引用。 在此次会议上,除了荣获BioMed Central开放数据奖外,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科技的执行总裁李英睿是大会组委会成员,华大研究人员还就华大基因在产前诊断和生育健康方面的前沿性研究给参会的科学家们做了生动的主题演讲。2013-10-01 00:00:00.0
-
-
Coimbra基因和华大基因联合发起胃癌基因组研究计划
2013年9月30日,华大基因和来自葡萄牙的一家新兴生物公司Coimbra基因联合发起了一项胃癌基因组研究计划,以解密胃癌背后的遗传奥秘。该项目的启动经费达90万美元,将成为胃癌领域内首个大规模基因组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科研团队包括来自葡萄牙波尔图顶级癌症研究所——IPATIMUP的遗传学家。据了解,IPATIMUP拥有庞大的胃癌追踪记录数据。 “这个合作项目成为连接华大基因和Coimbra基因的新纽带,将促进双方在知识、科研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我们希望此次合作能够产生更多突破性成果以早日攻克胃癌。”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的欧洲业务拓展总监刘渊指出,“我们非常期待能与更多的欧洲科研人员建立合作,来共同推动基因组学在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Coimbra基因的创始人兼执行总裁 Nuno Arantes-Oliveira补充道,“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华大基因一同开展这个具有先驱性意义的胃癌研究项目,并期望该项目能够产生更多杰出的成果,为其他中欧合作项目树立典范。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为其他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开拓新思路。” 据悉,胃癌是全球第二大高死亡率癌症,每年约有一百万新增患者。胃癌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拉丁美洲、欧洲东部和南部发病率尤其高。到目前为止,胃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便尽早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2013-09-30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