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大基因与广州医科大学座谈相关合作 汪建董事长“广医学堂”畅谈《大数据大科学大产业大健康》
2013年11月7日,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应邀到广州医科大学“广医学堂”作主题演讲。 下午16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朱岩梅、助理总裁殷波、华大健康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张晓平、人力资源副总监李治平、华大学院办公室主任杨东声、华大基因学院国内学历教育主任彭凤琴、华南技术总监叶明芝等一行在广州医科大学就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方面的议题展开座谈。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校长助理罗健东、教务处处长李建华、研究生学院书记雷丽琼、教务处副处长吴他凡、学生处副处长麦倩挚予以热情接待。同时,广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何建行、副院长刘宇平、教学科科长陈小清等也参加了座谈。 座谈中,汪建董事长介绍了华大基因在基因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应用方向、现状和进展,并深入了解了广州医科大学现在的教育模式,双方就如何在现有模式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如何与华大基因联合培养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建设研究型医院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王新华校长表示随后将与华大基因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框架,双方展开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系列合作。 晚上19点,汪建董事长在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大数据大科学大产业大健康》的主题演讲,广州医科大学近200名师生到场听讲。演讲结束后,学生们与汪建董事长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2013-11-08 00:00:00.0
-
-
“大数据”革新医药研究——运用大数据应怀谦恭敬畏之心
医药产业的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医药产业创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医药研究的困难、问题、发展方向,强调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推动疾病研究、药物创新和临床个体化治疗。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怎么算清楚池子里面有多少条鱼?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教授认为:“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数据就是典型的大数据。”生物信息学数据的4V(Volume、Variety、Velocty、Value)特征,完全符合大数据的特征。 但是,大数据下的生物信息学发展也面临困难。陈润生介绍,一是量大。除了传统的基因组数据之外,包括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遗传组、结构组等等一系列由基因组派生出来的数据,已经达到海量,而且越来越复杂。华大基因研究院首席运营官尹烨也表示,生物圈系统总量的信息,估计至少达到1060数量级。 “但是,可供研究的样本量又是非常小的。”陈润生谈到,要得到各种疾病患者的样品,实际上取样非常困难。比如肿瘤取100例已经很不容易,有些特殊肿瘤甚至是非常低频的,取10个、20个都很困难。如何用小的变量来研究极大的可采集的数据空间?如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弥合数据量和样品量之间的极端悬殊差异?陈润生说:“如果采取传统建模的办法,是非常困难的。” 陈润生还指出了第三个困难:在所采集的少量样品里,即使是患者的样品,在基因组水平或者其他组学水平的变化频率也不是100%,往往很多变异在基因组上是低频出现的,即有效事件频度低。“实际上往往我们采集的样品不包括任何有效变异,你做了半天那些东西都是假象!”如果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数据是如何获取的话,即使有这么多的数据,也很难得到跟人类健康和其他应用目标相关的有效、可靠的变异。 陈润生表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生物信息学来讲是一件好事。但是,生物信息学数据的特征和面临的困难决定了不能采用传统的处理所谓常规大数据的方法,而需要改变思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外显子测序分析方法在国际上还不成熟,现在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其新的算法,即把整个外显子作为一个独立单位来看待它跟疾病的关系。大数据未来的发展,一定会为生物信息数据的处理带来新的方法、技术,使其更加容易并符合实际要求。 尹烨也表示,大数据促使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断进化,从实验科学到理论科学到计算科学,再到连续密集数据分析,传统的靠运气和努力的假说研究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数据爆炸时代如何实现精确打击?靠的是思路和规模,不要随机样本,而要全体数据。”尹烨举例,怎么算清楚池子里面有多少条鱼?在大数据时代,简单的方式是把水放净直接数,这是最准确的统计学方法。“只要把数据收集全,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其义自现”。据悉,华大基因过去21个月在《自然》、《科学》发表了62篇文章,大部分基于大数据。 挖掘数据共性特征 对于所获得的和人类健康相关的数据,其共性是什么?个性是什么? 谈到疾病相关组学数据变化的共同性和特异性,陈润生认为,现在进入了个体化医疗时代,可以根据个人基因组的不同而“量体裁衣”。2012年美国以双胞胎为对象进行的试验发现,即使是双胞胎组学的表现,跟疾病相关的也不完全相同。“这个结果强调了疾病的个性化,但是,也有很多研究结果支持某些疾病的共性特征。”陈润生以他所从事的非编码肿瘤谱的工作进行了说明: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肿瘤谱,虽然每个人的谱差别很大,但是研究又说明,即便每个人整个非编码转录的谱不一样,但在若干种肿瘤中有共同的谱,也就是说共性和个性都存在。目前比较热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就是希望找到疾病的共性,大量的结果表明确实存在一些疾病的共同变异,甚至共同的点突变和某些疾病紧密相关。 对所获得的和人类健康相关的数据,其共性和个性的界限是什么?陈润生认为,“个性是有的,每个人都有差别,但是如果说每个人跟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共性的话,将来医药无法发展。”陈润生强调,共性给普遍治疗提供基础,个性则使得治疗在共性的基础上达到更佳效果。是不是共同的疾病在组学上有共同的变化,是不是共同的疾病对每个人都有特异,都值得深入研究。目前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生物信息学的数据,注意发掘疾病共性的数据特征,同时要考虑到个性化的数据,掌握好两者的辨证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实施对某个个体疾病的治疗。 陈润生还呼吁要关注广大的非编码基因序列。过去人们都关注编码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但编码基因只占人类遗传密码的2%,其余98%都是非编码序列。 推动转化医学研究 如此多的基因被测序之后,能够解释疾病的不到20%,在大数据的情况下应该重视什么?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孙义民认为,在数据产出和挖掘之后,为了人类健康,大数据时代更应重视数据的利用。 “诺奖获得者利根川进博士说,人类除外伤以外的所有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孙义民认为,大数据时代真正要做的不只是单独一个基因,更需要的是多层次的生物信息的整合,从遗传到表观遗传,从DNA到RNA到蛋白,通过疾病易感位点/发病机制研究、肿瘤标志物研究、调控网络研究,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去解释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最终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个体化医疗服务。 孙义民举例介绍了大数据转化研究的一个实例。由于东西方种族的不同,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只有中国人自己的个体遗传检测数据分析系统才最适合中国人。他们针对国际上发表尤其是中国人发表的疾病易感基因和传统致病位点进行了评估,用了3年时间针对中国人群设计开发了疾病预警专用生物芯片,建立了完备的疾病与基因关联数据库。应用这9大类70多种疾病的易感性检测的基因芯片,可通过内因(基因检测)去改变外因,指导后续的健康管理,从而避免和降低得病风险。 “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基因我做主。”尹烨则表示,多组学联合分析为治愈疾病助力。他们通过持续14个月的综合性个人组学监控(IPOP)联合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和自身抗体组,及时预测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在患者血糖急剧上升后及时进行饮食和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半年内降低了血糖,治疗了糖尿病。“而一滴血中也蕴含着大数据,可以轻松得到每个人的各种组学信息。”尹烨谈到,如果是孕妇,在第5周就能捕获到胎儿的有核红细胞,从而获得胎儿全部的遗传信息;如果是肿瘤患者,通过检测血液CTCs细胞,可比CT及MRI检查提前数月发现肿瘤转移及复发。 “大数据时代的医学研究需要和医院、专家合作,进行转化医学开发。我们的需求从临床中来,通过大数据进行产品研发,通过工业进行产品定型和申报,在政府支持下应用在临床。”孙义民谈到了在我国进行转化医学实践的体会。 尹烨则强调,科学再先进,我们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也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我们使用大数据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和敬畏之心。 本文转载自中国医药报,记者白毅2013-11-06 00:00:00.0
-
-
黔西南州州委书记张政一行再访华大基因 双方进行深入合作交流
2013年11月5日,黔西南州州委书记张政,州委副书记、兴义市委书记桑维亮,州委副秘书长龙强,州教育局局长韦国民等一行再访华大基因。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院长王俊、执行副总裁黄胜全、行政院长龙岳华、副院长张耕耘、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朱岩梅、助理院长张勇、华大基因学院办公室主任杨东声等予以热情接待。 此次来访,双方将进一步落实各个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规划。华大基因各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与黔西南州政府各个项目负责代表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座谈上,汪建董事长再次强调了双方合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双方合作可采取创新发展模式,为促进黔西南地区的发展,更应当着力培养一批兴义人才,黔西南州“千人计划”人才招募项目也已经开始着手实施。张政州委书记认为,双方开展的相关合作例如医疗、农业等领域方面的合作内容也涉及帮扶性的项目,这些都具有普及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大家有责任为科学技术的推广,科学产业化的推动作出积极的努力;并表示,站在发展的立场上,只做科学的追随者,不做利益的替代者。2013-11-06 00:00:00.0
-
-
广州华大加入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
2013年11月5日,受广州市科信局邀请,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方林、华南片区第一负责人彭智宇等一行出席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仪式。成立仪式由广州市副市长王东主持,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均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签约仪式上,华大基因华南片区第一负责人彭智宇、广州超算中心负责人卢泽新所长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黎毅敏院长在万庆良书记、陈建华市长的见证下,共同签署了“基于天河二号超算系统的肿瘤基因检测技术开发与数据应用平台检测项目”合作协议。华大基因、广州超算中心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方将共同开展超级计算机在肿瘤及其个体化诊疗基因检测领域的产品研发与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打造对重大恶性肿瘤特别是肺癌、鼻咽癌、胃癌与结直肠癌等的预测与个体化诊疗基因检测有创新技术和产品转化应用能力的团队。由华大基因牵头的“基于天河二号超算系统的肿瘤基因检测技术开发与数据应用平台检测项目”是十一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个基于天河二号超算平台的应用项目。 据了解,天河二号超算项目于2011年启动,由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方共同筹建,总预算超过20亿人民币,计划将天河二号超算中心建设成为集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信息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世界一流超算中心。 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介绍 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是广州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的一次有益探索。通过为各联盟成员构建一个平台,开展各类需求对接和服务,有效整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联盟将对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本联盟共有60家成员单位,包含209项重大科技成果,以及55个重大协同创新课题,广州华大是联盟主要成员单位之一。2013-11-06 00:00:00.0
-
-
商业新锐的智慧碰撞与对话——“未来之星俱乐部深圳行活动”在华大基因举行
2013年11月4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华大科技协办的“未来之星俱乐部深圳行” 在华大基因举行。《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北京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柏煜等20多家企业领导人出席了本次活动。华大科技执行总裁李英睿作为俱乐部成员之一,与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兼任华大科技执行董事)尹烨、华大科技副总裁刘娜共同接待了访问团。 访问团率先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李英睿为访问团一行讲解了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成果与优势以及战略规划。在随后的座谈会中,李英睿分享了华大的转型过程与经验——如何从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的科研角色转变成引领基因行业浪潮的先锋。他提到,华大技术平台的核心在于实现生命的中心法则,建立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体系,利用大平台挖掘生物信息。他认为,“华大基因在全世界拥有最完整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其平台和研究方向也是最多的。” 随后,各企业领导人就华大基因目前的全基因组测序业务、企业创新文化、企业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会议进入商业模式分享环节。深圳新元素医疗公司董事长张欣介绍其公司健康产业业务发展道路,分享医疗平台的搭建经验,提出“让医院参与到健康管理平台网络”的理念。随后,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旭同样分享了其所在公司主要设备产品,大家积极发言,发散思维讨论,探讨了健康服务外包、B2B2C(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ustomer)商业模式、产品技术更新、产品自主研发等问题。 通过本次活动,“未来之星”俱乐部成员加深了对华大基因及旗下子品牌华大科技、华大健康产业的认识,同时各成员间通过思维碰撞所产生的智慧火花也对其企业未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未来之星”俱乐部介绍 “未来之星”俱乐部是基于《中国企业家》杂志评选的历届未来之星上榜者——即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领导人群体成立的组织。其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均有独到之处,是商业趋势的重要引领者,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未来。13年来,已经有273家新兴企业入选未来之星。 组建“未来之星”俱乐部,意在树立“未来之星 创新中流”的旗帜,通过共同探究创新创造的真谛奥妙,传播放大创新创造的先进理念,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夯实基础。2013-11-05 00:00:00.0
-
-
华大基因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合作 王俊院长应邀出席第二十届农高会
2013年11月5日,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农业部等19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应邀出席开幕式暨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华大基因研究院助理院长杨爽、华大基因西北片区负责人王洪琦一同出席活动。 在论坛上,王俊院长以《生命科学与农业的数字化革命》为主题发表演讲,阐述了农业数字化的趋势和发展。本届农高会,华大再度受邀参展,全方位地展示了从上游基因组学研究、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到全球产业基地建设的最新成果。 会间,华大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国家杨凌旱区生物分子育种工程中心及国家基因库旱区分库。 本届农高会以“现代农业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张宝文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陕西省省委书记赵正永,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娄勤俭,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等出席活动。2013-11-05 00:00:00.0
-
-
江苏省副省长徐鸣率队来访 关注新农业发展
2013年11月4日上午,江苏省副省长徐鸣率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根平、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吴沛良、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唐庆宁、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严少华、无锡市副市长刘霞、苏州市副市长陆留生等一行来访华大基因,陪同来访的有深圳市副市长陈彪等。华大基因行政院长龙岳华、生命科学事业部负责人张耕耘、深圳国家基因库负责人张勇、华大健康集团副总裁杜玉涛等予以热情接待。 在华大基因展厅,徐鸣副省长一行了解了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数据存储能力、科研成果、医疗产业转化等。在人才培养展板前,徐鸣副省长感叹道,人才培养需要与爱好结合起来;在农业成果展区,徐鸣副省长饶有趣味的观看小米与轻木展示,听取了农业分子育种的相关情况介绍。 座谈中,双方首先就长江流域淡水鱼保护与开发方面交换了意见,表示希望在鱼类繁育、数据保存等方面开展相关合作。唐庆宁局长表示,长江淡水鱼尤其是一些珍稀鱼种要以抢救性手段进行挽救,更需要利用基因科技进行完好的保存。 随后,徐鸣副省长介绍了江苏省农业概况,他表示,江苏淡水养鱼居全国第一,有一批渔业龙头企业,可以从基因科技层面展开合作;在科研方面他提出,希望与华大基因开展当地特色的农业科研合作,另外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美国白蛾侵蚀方面希望找到破解良策。 陈彪副市长表示,深圳很重视生物农业、育种、高科技农业发展,华大基因有这方面的优势,希望与江苏进一步加强对接,共同推进高科技农业发展。2013-11-04 00:00:00.0
-
-
全球遗传专家武汉共议基因研究临床应用前景——第八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武汉分会成功召开
2013年11月3日,第八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武汉分会在光谷生物城成功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分享了基因组学在临床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对相应研究成果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集中的讨论。 基因组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前提是测序技术的进步。测序通量的提升及测序成本的降低为大规模基因测序提供了可能,从而带来了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华大基因全资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Radoje Drmanac博士在演讲提到,基因测序的最终目标是为生育和健康提供更准确、低价的全基因组测序服务。来自加利福尼亚太平洋生物技术公司的George Yuan则分享了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的应用及最新动态。 基因组学的发展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基因组学与临床结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华大健康集团执行副总裁高醇新就“4P医学的临床贯穿组学途径”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在基因组学时代,大家应该主动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过程中,建立基因检测标准,对疾病进行早期监测,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人为干预,推动基因技术的临床应用,以最大程度降低出生缺陷及重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此次大会由华大基因主办、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承办,为前沿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组学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领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据了解,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是基因组学领域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会议之一,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此次武汉分会,共吸引了100多位专家及学者参与。2013-11-04 00:00:00.0
-
-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赞华大基因为全球未来作出努力
2013年11月2日,第三届(2013)美国硅谷高科技创新•创业高峰会(The 3rd Silicon Valley Technology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Forum)在硅谷圣克拉拉会议中心举办。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作为大会嘉宾,就温室效应、世界人口等议题致开幕演讲。在报告中,他指出对未来充满乐观,但是我们必须尽快付诸行动。因为在本世纪末,人口问题激增,我们的星球将有一个重大的任务需要完成——养活100亿人。那时,中国将成为解决人口问题,改善气候变化等问题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他强调,很高兴看到中国有华大基因这样的机构为了全球未来正在付出努力。 此前,阿尔.戈尔副总统曾发表新书《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并在书中多次提及华大基因,并赞叹其基因数据产出量将超过全美的总合,将其誉为中国崛起的代表。2013-11-04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