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焕明院士应邀出席南科大计算与系统生物学国际会议
2013年11月14日,由南方科技大学携手中国科学院深圳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计算生物与系统生物学国际会议”在深圳举行。应南方科技大学邀请,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院士参加会议并做专题报告。本次会议围绕计算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展开探讨。 会后,杨焕明院士、华大基因学院办公室主任杨东声等与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教育合作事宜进行了会谈,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13-11-15 00:00:00.0
-
-
华大科技联合嘉士伯实验室开展大麦6号染色体基因测序研究
2013年11月15日,成立于1875年的嘉士伯实验室和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大科技”)宣布,双方将联合开展大麦6号染色体基因组破译工作,旨在为培育大麦新品种提供具有价值的资源。 基因序列信息是开展快速及现代育种的核心,有助于挖掘有利遗传突变,加速农作物育种改良。可是对于大麦这一作物来说,其基因组非常复杂,每个细胞中的DNA含量几乎是人类细胞的2倍,是水稻细胞的12倍。 大麦一共有7条染色体。在本次合作中,研究者将对大麦6号染色体进行测序分析。其中,华大科技主要负责提供强大的测序平台和深度的信息分析;而嘉士伯实验室将联合国际大麦测序协作组共同负责样品制备及结果评估。 “我们非常看好华大科技与嘉士伯实验室之间广阔的合作前景。基于嘉士伯实验室一流的研究团队与华大科技强大的基因组研究实力,我相信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定能胜过孤军奋战,能更快收获成功的果实。”华大科技首席运营官杨旭指出,“我们也非常期望与欧洲的科研工作者建立更多的合作,共同推动基因组学在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以及其他创新性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 “这次合作对我们来说,是与华大科技这一强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一个良好契机。”嘉士伯研发部副总裁Jean-Yves Malpote指出,“嘉士伯拥有源远流长的开创性科学成就。目前,我们主要关注像全球变暖这样的趋势性挑战问题,以及粮食生产、原材料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解码大麦基因组序列将有利于我们培育大麦新品种以及大大提高从农民到消费者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2013-11-15 00:00:00.0
-
-
华大基因研究院济宁市分院成立 推动与济宁市人民政府全方位合作
2013年11月13日,济宁市人民政府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 出席仪式的有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副市长田志锋,副市长白山等县市领导,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张耕耘,华东区负责人杨晓楠,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朱岩梅等。 白山副市长与张耕耘副院长作为双方代表签署协议。据协议,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将在济宁市设立华大基因研究院济宁市分院(以下简称“济宁分院”)。作为双方战略合作平台,济宁分院与济宁市人民政府在医学健康产业和重要经济生物育种产业方向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推动济宁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 签约仪式后,汪建董事长作了题为《生物经济与济宁发展机遇》的专题报告。 相关链接: 济宁市政府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实现战略合作2013-11-14 00:00:00.0
-
-
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一行来访华大基因 双方寻求合作契机
2013年11月13日下午,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艾伯维生物制药公司(原雅培制药)技术部总监傅杰垒博士、医疗部总监史迪夫.英格兰博士、合作部高级经理李金河博士等一行来访华大基因。华大科技高级副总裁王军一、华大科技生物医药研究部贡卓琳、科技服务美洲事业部生物信息负责人金鑫予以热情接待。 在华大基因展厅,颜光美副校长一行详细了解了华大基因的科学发展道路、标志性成果、大平台大资源、产业发展及应用、人才与教育和华大重要规划等。在标志成果展示墙前,颜光美副校长特别指出中山大学和华大基因合作完成的食蟹猴及中国恒河猴基因组研究,其基因组的分析结果有益于药物研发人员解释复杂的药物作用和个体差异性分析。 座谈会上,傅杰垒博士介绍艾伯维生物制药公司的概况以及研究成果。傅杰垒博士表示,艾伯维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其理念与华大基因的“大平台、大科学、大健康”理念以及在科学研究、数据分析、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非常吻合,希望能借此次到访,增进双方的友谊,寻找合作契机,携手推进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的发展。 艾伯维生物制药公司(AbbVie)介绍 艾伯维致力于在全球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广灵活合作的创新方式,艾伯维(中国)的研发中心在2009年落成,是艾伯维分布在全球的7个主要研发中心的一员。艾伯维(中国)研发中心支持全球药物研发部门(GPRD),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免疫、疼痛、神经系统与肾病领域。2013-11-13 00:00:00.0
-
-
建邺区委冯亚军书记一行到访南京华大
2013年11月11日下午,南京市建邺区委书记冯亚军、建邺区新城科技园管委会工委书记曹国圣等一行来访南京华大。南京华大负责人陈敏峰予以热情接待。 参观中,来宾详细了解了华大基因的发展规划、科研成果、健康科技产业化等相关情况,陈敏峰着重汇报了南京华大落户、筹建、发展的情况,并感谢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冯亚军书记、曹国圣书记对华大基因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南京华大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2013-11-13 00:00:00.0
-
-
汪建董事长应邀出席上海纽约大学“对话校长”活动
2013年11月12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和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应邀出席上海纽约大学首届“对话校长”活动,与大学生面对面畅谈人生理想、生活价值以及如何应对困难挫折等。华大基因副院长张耕耘、华东片区负责人杨晓楠、华大基因学院办公室主任杨东声随同出席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中外社会各界具有创新精神的领袖人物参加,由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Jeffrey S. Lehman主持,上海纽约大学师生共两百余人济济一堂,聆听两位领袖人物畅谈人生理想,近距离分享他们对人生、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据了解,上海纽约大学于2011年01月19日筹建,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其定位为“探索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有益尝试”。 图片来源:上海纽约大学公共事务部2013-11-13 00:00:00.0
-
-
华大基因学院软件队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软件类金牌
2013年11月1日至4日,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ing Machine Competition,简称iGEM)决赛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行。华大基因学院实验队(BGIC_ATCG)和软件队(BGIC_0101)两支队伍共14名队员参赛。iGEM决赛共有73支来自世界各地的队伍参加,华大基因学院软件队BGIC_0101荣获软件类金牌。 据了解,软件队的课题是《基因组从头设计软件Genovo》,指导用户进行染色体内容理性设计,大规模的序列编辑和多种组装策略的切分设计。在决赛过程中,华大基因学院队员们在海报展览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和其他参赛队伍介绍自己的项目和进行交流,并且派发代表队伍的书签和项目小册子,共建友谊。 此前,在iGEM亚洲赛区比赛中,实验队BGIC_ATCG课题是“四维细胞展示系统Cell Magic”,此项目在完成调控通路的建模之后,利用酿酒酵母细胞周期、多种导肽和降解肽、内含子可变剪切,对5种荧光蛋白进行表达时间点、出现位置、存在时长的预设或者调控,还利用微流控技术来进行细胞群周期的同步化以便于观察。实验队BGIC_ATCG获得金牌,还同时获得了本科生实验组亚军,以及Best Wiki 单项奖。软件队BGIC_0101成为亚洲赛软件组三支进入决赛的队伍之一。2013-11-13 00:00:00.0
-
-
中国科学家领衔的银屑病研究获新突破 “罕见突变”影响或有限——最新研究成果于《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
目前,主流假说普遍认为在人群中频率较低的罕见突变与复杂性遗传疾病的发生有着莫大关系,但是此假说却没能在来自安徽医科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进行的21,309名中国银屑病患者和对照的目标区域基因测序研究中得到验证。这意味着罕见突变对银屑病的影响可能很有限。最新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原文链接:A large-scale screen for coding variants predisposing to psoriasis)。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累及人群较广,目前尚缺乏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银屑病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尤以15~35岁年龄段为甚。其发病机制也比较复杂,虽然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大量与银屑病关联的常见突变(>5%的等位基因频率),但只能解释部分遗传因素。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环境,神经压力,药物,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能诱发银屑病。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和华大基因的科研人员首先对781位银屑病患者以及676位健康对照者的样本进行了外显子测序,旨在发现更多遗传因素的证据。数据分析检测到518,308个单核苷酸变异(SNVs),其中,20.62%的SNVs是非同义突变,68.13%是罕见突变(<1%的等位基因频率)。考虑到外显子研究阶段样本量有限,研究者们在第二阶段又进一步对9,946位银屑病患者和9,906位健康对照者的样本进行了靶向测序研究。他们共分析了1,326个靶向基因,包括622个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并发现了82,387个非同义突变的SNVs,其中罕见突变所比例高达97.07%。 经进一步分析后,科研人员在IL23R和GJB2这2个基因上检测到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信号独立的低频(1%-5%的等位基因频率)错义突变关联信号;在LCE3D,ERAP1,CARD14和ZNF816A这几个基因中,检测到5个可能是致病突变的常见错义突变与银屑病的发生显著关联。此外,研究者们还认为在FUT2和TARBP1这2个基因上发现的罕见错义突变可能也与银屑病的发生有关,但其关联没有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水平。在以基因为单位的检验(gene-based test)中,也没有发现罕见突变在对照和患者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此结果显示,目标区域编码区的低频和罕见非同义突变突变对银屑病的发生可能影响有限。 此外,科研人员还对欧洲银屑病患者和中国银屑病患者之间的遗传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和欧洲患者的基因中均发生了特异性的变异,其中位于GJB2基因上的错义突变(rs72474224)为中国患者所特有,而位于IL23R基因上的错义突变(rs11209026)是欧洲患者所特有的。另外,位于CARD14基因上的一个常见错义突变(rs11652075)则在两个地区患者中表现出一致性。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金鑫指出:“大规模靶向测序使我们可以对目标区域的所有突变进行全方位分析。虽然我们没有发现与银屑病有密切关系的罕见编码区突变,但是研究所得的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完善一些已知的(GWAS)信号以及对候选致病突变的进一步鉴定。接下来,我们仍需要在银屑病中验证此特征是否也存在于目标区域之外的其它区域,罕见突变对除银屑病之外的其它疾病的贡献也有待进一步研究。”2013-11-11 00:00:00.0
-
-
王俊院长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2013年11月10日,第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合肥举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为纪念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教授,由科技部2008年批准设立的奖项,旨在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该奖项由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评选,每年评选一次,下设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 转载自安徽新闻网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3/11/11/006201263.shtml2013-11-11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