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省长垣县政府与华大基因签署健康及农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2013年11月27日,华大基因基地建设中心主任李友谊、人力资源总监杨爽等一行七人受邀到访长垣,长垣县委书记薄学斌、县长武胜军等予以热情接待。 28日上午,双方在长垣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长垣县常务副县长李明俊、副县长范文卿、徐鹏越及农业局、卫生局、畜牧局、科技局、各乡镇数十位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杨爽和李友谊分别代表华大基因介绍了关于华大健康和农业项目产业化进展情况及合作前景。范文卿副县长代表长垣县委、县政府在致辞中强调,长垣是河南省直管县,具有明显区位优势,长垣县委、县政府将倾力支持战略合作,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推进合作项目落地。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出生缺陷防控、HPV筛查、生物医药、全基因分子育种、水产养殖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随后,在范文卿副县长等县领导陪同下,华大基因一行参观了长垣市人民医院、河南明康制药有限公司及鸿志农业蔬菜大棚基地、长城食用菌基地、宏力红提园、三阳小尾寒羊养殖基地、黄河滩涂水产养殖场等,双方就项目承接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探讨,初步达成了相关项目合作意向,双方将尽快推进落实项目落地,后期也将推动更深入、更广泛的产业合作,努力把长垣建设成为华大基因在现代基因育种、生物医药、健康医疗以及最新基因技术转化等领域的县域经济实验、示范基地。2013-11-28 00:00:00.0
-
-
华大基因参加国家药监局光谷生物城座谈会 共同努力推进医疗器械审批改革
2013年11月28日,国家药监局光谷生物城座谈会在武汉举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总局)食品药品安全总监焦红、医疗器械注册司司长王兰明、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童敏、医疗器械监管司检测评价处副处长王昕等国家总局领导,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曹敬兰、东湖高新区分局局长朱晓春等湖北省药监局领导,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生物办代表,医疗器械园代表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等相关企业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座谈中,国家总局领导首先听取了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但长春就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及相关问题的报告,随后各企业代表进行了发言汇报。 汪建董事长在介绍华大基因时表示,华大基因07南下深圳后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强调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整个人类医学健康的发展。他同时也指出,华大基因在产业落地方面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整体国际竞争、前沿领域的引领等。科技创新的突破、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和配合对于科研和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支撑尤为重要,期盼国家总局给予关注。 国家总局领导在各企业代表发言后总结,表示会为公众健康鼓励创新,将完善法规、健全机制,推动审批机制改革,加强质量管理。 焦红总监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和药品的监管工作,国家总局近期重点在于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并将在两三年内形成新一轮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监管模式,而推进医疗器械的审评和审批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国家总局目前正在抓紧研究需要推进改革的相关内容,在习主席的关注下,监管工作能力会越来越提高,整个审评制度也会更加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要加强自律,关注质量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推进我国医疗产业的健康发展。2013-11-28 00:00:00.0
-
-
老挝科技部部长一行视察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进展
2013年11月27日,老挝科技部部长Boviengkham VONGDARA 、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Sourioudong SUNDARA、计划合作司司长Malaithong KOMMASITH等一行视察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查看杂交糯稻选育试验及热带经济作物示范种植等项目进展情况并听取专题汇报。 华大基因驻老挝代表汪小刚向Boviengkham VONGDARA部长一行介绍项目申报过程、实施情况、未来工作计划等相关情况,对老挝科技部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Boviengkham VONGDARA部长高度肯定项目在短期内取得的进展成果,并指示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作为老中两国科技部的合作示范项目,相关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绩要及时向中国科技部汇报。项目建设完成后,其将作为老挝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院校以及老百姓参观学习的参照,并提请出席“老挝第十次党代会”的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希望华大基因在为老挝做好育种工作的同时,协助老挝培养一批生物科技人才。 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介绍: 老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老中两国科技部合作共建、华大基因承建的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在2013年9月召开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由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以及老挝、泰国、印尼等东盟多国科技部长共同见证签约立项。园区将依托华大基因全球领先生物科技,建成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热带地区育种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展杂交糯稻育种等研究项目,助力老挝生物经济发展。2013-11-28 00:00:00.0
-
-
国务院学位办、国科大、上海教科院高教所一行来访 探讨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11月27日,国务院学位办任增林处长、国科大校长助理兼招办主任高随祥一行及上海教科院高教所所长晏开利等一行来访华大基因调研。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副院长李松岗、华大基因学院办公室主任杨东声、国内教育负责人彭凤琴等予以热情接待。 任增林处长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李松岗副院长介绍了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技术体系、国家基因库重大专项以及产业化应用与人才培养等。 座谈中,汪建董事长首先深入解读了华大基因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现有科研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希望共同探讨其原因,为新形势下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他表示,非常愿意将华大基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享给大家,希望人才培养能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摆脱传统思维,走出新的发展道路。 随后,双方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带动学科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2013-11-27 00:00:00.0
-
-
华大健康与Star Metropolis Clinical Laboratories签署合作备忘录 开展基因检测
2013年11月19日,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深圳华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健康”)与阿联酋重点实验室Star Metropolis Clinical Laboratories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引进基因检测技术至阿联酋、其他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中东地区和非洲国家。 双方的合作将着眼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单基因病基因检测和基于测序的外显子个体化医疗。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提高地区人口的生育健康。 Star Metropolis Laboratories注册于阿联酋,是阿拉伯医疗有限公司(Arabian Healthcare LLC)的一员,致力于将其服务传播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和其他阿拉伯地区。其医学服务广泛,覆盖先进的临床诊断和病理学服务,并于2007年获得ISO15189医学认证。 华大基因亚太片区负责人李京湘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STAR Metropolis达成合作意向。该合作不仅将引入前沿的基因组学技术,还将促进大众的健康,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2013-11-27 00:00:00.0
-
-
杨焕明院士应邀出席“基因科学让生活更美好”科学报告会
11月24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主办的“基因科学让生活更美好”科学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作了题为“基因组学和人类的未来”的主旨报告。 杨焕明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不仅是一项科学研究项目,更是巨大的商机。目前世界各大制药、农业和化工公司都在积极通过基因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加强自己的竞争实力。这项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认识自身的科学探索,其意义甚至超过阿波罗登月计划。随着未来蛋白质组等研究的进一步展开,生物技术将在21世纪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来自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国内外生物技术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在校研究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11-25 00:00:00.0
-
-
中国科学家主导破译“沙漠之魂”胡杨基因组并揭示其耐盐机制
近日,由兰州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合作,发表了题为《胡杨基因组揭示其耐盐适应性机制》(Genomic insights into salt adaptation in a desert poplar)的文章,宣布完成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3/131121/ncomms3797/full/ncomms3797.html )。 林木一直以来作为纤维资源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同时起着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抗沙等生态作用。而目前关于树木耐盐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胡杨耐旱耐盐,生命顽强,是沙漠中的唯一的乔木树种,被称为“沙漠之魂”,是研究耐盐、抗旱等机制的代表性树种。 胡杨基因组相对复杂,基因组杂合率约0.5%。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法结合Fosmid-to-Fosmid策略成功获得了高精度的胡杨全基因序列图谱。研究总共发现了34,279个编码基因。通过小RNA研究鉴定了152个保守microRNA以及114个潜在的新microRNA。通过与同属盐敏感的毛果杨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两物种的分化时间大约距今800~1,400万年。同时寻找到胡杨盐胁迫相关57个正向选择(positive selection)的基因,其中包括调节离子稳定和清除活性氧化物的基因ENH1等。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胡杨和毛果杨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转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编码K+吸收转运蛋白的基因KUP3和Na+/Ca2+交换蛋白的基因NCL在胡杨组织中表现出显著上调;而编码Na+/H+反向转运体的基因如NhaD1在毛果杨组织中表现出下调。结果证明胡杨通过与离子转运相关的基因上调及维持内稳态相关的基因发生扩增对高盐胁迫进行响应或适应。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王军一博士表示:“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破译揭示了胡杨可能的耐盐机制,为理解林木的盐胁迫耐受机理和加速适应盐碱、荒漠地带的林木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加速了林木的成材性研究和耐逆遗传工程改良等工作。同时,该工作的完成也实现了耐盐植物基因组的研究从草本植物到木本植物的贯穿,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准确的探索植物的耐盐、耐旱机理提供了新的空间。”2013-11-25 00:00:00.0
-
-
华大基因亮相惠州第三届“农博会”
2013年11月22日,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农业厅联合主办、惠州市农业局和惠州广电传媒集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惠州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以下简称:“农博会”)在惠州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华大基因亮相科技展示区。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颜学良,惠州市委书记、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农博会组委会主任、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树正等领导巡视了华大基因展区。华大基因周承恕研究员、生命科学事业部主管李宁就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农业、国家基因库等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汇报。随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康活也参观了华大基因的展区。 本次农博会以“强科技 树品牌 促发展”为主题,创新推出现代农业科技展。据统计,本次参展的科研院校机构有20多家,参加展示展销和经贸洽谈的企业300多家,共有60个签约项目。2013-11-25 00:00:00.0
-
-
中韩科学家主导破译小须鲸基因组,揭秘鲸类水生生活奥秘——最新研究成果于《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
2013年11月25日,来自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了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并对鲸类独特生理习性的遗传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据了解,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是目前测序深度最高的海洋哺乳动物基因组图谱。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在线发表(文章链接: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2835.html )。 一直以来,人们都痴迷于海洋生物是如何演化为陆生生物。而鲸类的进化却反其道而行之,由陆生向水生演化,与陆生偶蹄动物如牛、猪等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种现已灭绝的类似鹿的半水生哺乳动物Indohyus。在大约5,400万年前,Indohyus进化为两个分支:一支渐渐习惯了水生生活最终进化成今天的鲸,而另一支则坚持陆地生活,成为陆生偶蹄类哺乳动物。鲸类为了全方位地适应深海缺氧、高压强、高盐以及完全水生的生活环境,其生理习性及生态发生了很多改变,但仍保留了部分与陆地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征,例如肺呼吸。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对从一只雄性小须鲸肌肉中提取的DNA进行了高深度全基因组从头(de novo)测序,并同时对三只小须鲸、一只长须鲸,一只宽吻海豚和一只江豚进行了重测序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小须鲸、宽吻海豚、猪和牛共有9,848个直系同源基因家族,其中小须鲸的特异基因家族数为494。与非鲸哺乳动物相比,鲸类中有特异突变位点氨基酸的基因总数为4,773,其中695个基因上发现了功能性的氨基酸突变,小须鲸中有特异突变氨基酸的基因数为574。 科研人员对与鲸类独特生理习性相关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鲸类基因中与抗压相关的基因都得到了正向选择,如过氧化物酶家族(PRDX)。过氧化物酶在清除过氧化物以及新陈代谢相关的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PRDX1基因在小须鲸、宽吻海豚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增,另外PRDX1同源基因在长须鲸和江豚中也发生了扩增。PRDX3基因在两类须鲸中都发生了扩增,而PRDX4基因在小须鲸和宽吻海豚中发生了正向选择。 蛋白质O位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糖基化作为一种区别于一般糖基化的翻译后修饰,会使蛋白质的功能发生多种改变。近年来研究发现,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修饰参与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而在鲸类中,科研人员认为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可增强细胞的抗缺氧和渗透压的能力。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对鲸类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O-GlcNAc转移酶(OGT)的基因进行了研究。发现编码OGT的基因在鲸类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增,其中宽吻海豚中有11个拷贝,小须鲸中有3个拷贝。 在鲸类的所有生活习性中,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特别的可能就是深度潜水。深度潜水就意味着缺氧,那么鲸类又是如何解决缺氧这个难题的呢?在缺氧环境下,机体最容易受到活性氧化物的攻击,而谷胱甘肽是机体内活性氧的清道夫。研究者们对鲸类基因组中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PX2, ODC1, GSR, GGT6, GGT7, GCLC, 和ANPEP等与谷胱甘肽代谢相关的基因都发生了特异性的氨基酸突变。此外,科学家还测定了一只大西洋斑点原海豚(Stenella frontalis)的肾细胞中谷光甘肽和氧化谷胱甘肽中含量,结果发现谷胱甘肽含量较高而氧化谷胱甘肽的含量较低,因此鲸类中可能存在更强的谷胱甘肽代谢能力。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些鲸类为适应深海环境而发生了改变的基因,如编码结合珠蛋白的基因,编码乳酸脱氢酶(LDH)的基因以及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基因等。在形态学方面,研究者们发现须鲸中与牙釉质形成和生物矿化相关的基因MMP20、 MMP和 AMEL,由于存在着提前终止密码子导致这些基因变成了假基因。在鲸类中,与毛发形成相关的角蛋白基因家族发生了显著的收缩,而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Hox家族在进化的过程中受到了正向选择。 对于本研究,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光宣敏指出:“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是首个经高深度测序完成的海洋哺乳动物基因组图谱。本研究所得的数据不仅仅对于鲸类这一生物的海洋适应性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将来整个海洋哺乳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物种保护等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2013-11-25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