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FDA顾问小组建议采用HPV检测代替宫颈抹片检查
2014年3月12日,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顾问小组一致投票通过,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可用作宫颈癌初级筛查或取代宫颈抹片检查。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而HPV16、18型别尤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款由罗氏公司研发的HPV检测获批用于21岁以上宫颈抹片检查异常的女性和作为30-65岁宫颈抹片检查的附加检测。 原文链接:FDA Panel Recommends HPV Test As Replacement for Pap Smear2014-03-14 00:00:00.0
-
-
华大基因携手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 共促转化医学新进展
2014年3月11日,第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与华大基因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共建跨组学分子医学联合中心,开展针对肿瘤、心血管、代谢疾病和重大遗传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推进个体化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研发,实现转化医学的新突破。第四军医大学科研部部长尹维宏大校、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冀勇、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陈志南院士及华大基因副总裁、北区总负责人王洪琦、华大科技首席执行官李英睿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签约仪式由冀勇院长主持。王洪琦副总裁与陈志南院士分别作为华大基因与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的代表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并与尹维宏部长一起为跨组学分子医学联合中心揭牌。 尹维宏部长表示,中心建立以后,将从分子医学转化领域,对肿瘤、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等诊疗防治建立起共性的技术体系,以提升分子标志诊断水平,拓展临床技术;通过配套的基因表型检测的治疗,实现转化医学的新突破。他指出,华大基因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为全球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开放创新的科研环境,对大力推动基因组学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技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及技术优势,共建跨组学分子医学联合中心,积极开展重大基因及药物基因组的研究,推动个体化诊断以及先进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整体提高个体医疗水平。他对转化中心与华大的深度合作和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之后的研讨交流会上,李英睿作了题为《跨组学和大数据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引发与会研究者的热烈讨论。 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中心副主任边惠洁教授、蒋建利教授,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蔡兴会大校,基础医学院整体医学教学中心主任庄然副教授以及西京医院王岭教授出席了签约仪式。2014-03-13 00:00:00.0
-
-
两会代表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打开基因检测限制之门
就在前不久,国家两部委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检测服务,此通知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使得很多孕妇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近日,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多名两会代表对基因产业有较大关注,认为生物经济尤其是基因产业是中国跃升的一次机会,将基因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呼吁打开基因检测限制之门。 呼唤“生物经济特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和其他几位院士认为,基因组研究和基因检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性的行业,简单“一刀切”不仅不利于国家占领基因组这一前沿技术,更有可能使我们掌握的机遇再次丧失。 饶子和和孟安明委员、葛均波委员等多位院士一起联名提出提案,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基因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制定基因健康计划,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共同推动基因测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饶子和提案认为生物经济尤其是基因产业,就是我们跃升的一次机会,我们的“枪”不能打出头鸟,呼吁国家制定基因健康计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建议将基因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并在科技创新与政策立法之间,建立及时和长效的沟通协调的机制,让法规支持与保护源头创新,助中国在生物产业领域实现引领发展。 科技部原部长、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指出,当前这种以项目为操作模式的政府职能必须做革命性的改变。 深圳市副市长唐杰提出了“生物产业特区”构想,认为国家可以考虑,批准深圳成为一个生物产业特区,按照科学、安全、可控的原则,进行初步立法,不断完善,推动中国生物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化。 2013年12月19日深圳市公布实施了《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际生物谷已然成为深圳发展新支点,为此,唐杰强烈呼吁把深圳国际生物谷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参照美国的LDTs模式,支持生物产业创新。 再不赶,就来不及了! 任何一项新事物都有争论,政府要敢于担当。 在新的变革浪潮之下,生物产业逐渐成为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抢占生物经济时代制高点,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或崛起的新支点。 近年来,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纷纷发布国家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人类健康、能源、环保、制造、农业、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做出研判,已将生物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美国的基因测序发展速度开始明显高于我国。目前,美国和中国在基于测序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基因检测应用上旗鼓相当,在技术策略和平台选择、准确度、完成样本数量上都接近,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至今,这一技术在中国尚未取得临床体外诊断应用许可,是其更大规模的用于临床的最大障碍。 究其原因,是美国对基因测序技术采用了有效兼顾监管和鼓励创新的“实验室开发诊断试剂监管模式”(Laboratory-developed Tests,LDTs)。在此模式下,实验室取得CLIA/CAP相关认证后,检测结果即可用于指导临床诊疗。 中国已经进入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关口,需要抓住生物产业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赶超和反超。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创新的力量,这种创新不仅依赖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也依赖于政策法规的创新。2014-03-12 00:00:00.0
-
-
吉林农业大学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李玉院士一行来访 共谋合作
2014年3月11日,吉林农业大学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李玉院士、主任王琦等一行来访华大基因。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国家基因库负责人张勇等予以热情接待。 李玉院士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了解了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国家基因库合作模式、华大基因学院联合培养机制、农业育种等,并参观了测序平台实验室、CG实验室。 座谈中,李玉院士表示,希望在菌类作物基因组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相关合作。 汪建董事长表示,希望共同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将食用菌种质技术传播到贫困地区去,为生物经济发展作贡献。 随后,双方就菌类研究深入探讨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4-03-11 00:00:00.0
-
-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来访 了解创新发展
2014年3月11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助理局长林瑞年、大中华区署长方秉芬、大中华区署长梅雪丽、广州总领事馆副领事吴可佳一行来访深圳华大基因。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战略规划委主任朱岩梅、南亚太区负责人李京湘等予以热情接待。 李京湘向林瑞年助理局长介绍了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并详细介绍了华大基因在新加坡的发展情况。 在座谈会上,汪建董事长表示,华大基因与新加坡有着很深的渊源和长期的交流。他指出,希望与新加坡政府联手合作,将香港华大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新加坡。2014-03-11 00:00:00.0
-
-
青岛大学校长王安民出席华大基因创新学院工作汇报会
2014年3月9日,华大基因迎来了青岛大学华大基因创新学院第一届28名本科三年级学生报到,他们即将在华大进行为期1年半的学习和科研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 3月6日下午,学生出发前,创新学院工作汇报会在青岛大学办公楼407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安民在会上强调,创新学院的学生一定要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过硬的研究技术素质和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为基因组学领域研究做出贡献。 会上,王安民校长还对同学们在华大的学习提出了期望:要求同学们必须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打造过硬的研究技术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负学校厚望,成为在相关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人才。 青岛大学华大基因创新学院于2012年成立,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青岛大学联合共建。创新学院旨在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已有从全校理工科学生中选拔而来的三个年级共75名学生。 相关链接: http://news.qdu.edu.cn/Recent/201403/10949.htm2014-03-10 00:00:00.0
-
-
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一行来访华大基因
2014年3月8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爱军等一行来访华大基因,陪同来访的还有北京佑安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积水潭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宣武医院等9家医院的样本库负责人和核心技术人员。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国家基因库主任张勇、国家基因库副主任程乐、华大健康集团执行副总裁王学刚、华大基因研究院生育健康研究方向负责人徐凤萍等予以热情接待。 北京专家们参观了华大基因展厅、实验室,并重点了解了华大基因的整体发展历程及国家基因库开展的相关项目情况。 研讨会上,双方就疾病样本库的建设、大科研平台支撑生命科学研究及医疗健康领域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张勇主任首先介绍了国家基因库的发展历程、管理体系及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共享平台,并指出,双方可围绕“联合培训、项目合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人才交流”五大方向进行合作探讨和推进。 汪建董事长在会上介绍了华大基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果,分享了“大资源、大平台、大数据、大科学”的发展模式。同时,他提议双方应当建立紧密协作机制,共同规范疾病样本库的样本收集标准建设,收集有价值的样本资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回溯性研究创造基础,加速推动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 王彭主任认为,本次访问让北京同仁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华大基因、国家基因库及整个基因组学的发展,明晰了双方优势及合作方向,为将来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并提出尽快组织北京15家样本库分库协助开展相关项目。2014-03-10 00:00:00.0
-
-
决战基因时代 呼唤“生物产业特区”
2014年3月3日,《财经国家周刊》两会特刊《决战基因时代》发刊。 特刊指出,基因科技的根本性进步,不仅正在推动着医疗、健康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还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不断出现的出生缺陷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检测并确定致病基因只是第一步,想要再深入到基因治疗,无论是技术还是整个国家的脚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已经进入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关口,需要抓住生物产业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赶超和反超。国家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将对中国的基因企业快速发展,建立应对国际竞争的实力起到关键作用。 全球基因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决定未来的竞赛。中国基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已经处在飞机跑道上,整个基因产业所等待的,只是国家战略起飞的一声令下。然而,我国还存在很多桎梏、障碍和争议,这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旧利益格局的阻力。我们呼唤基因产业的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实现生物经济的“弯道超车”。 特刊版块: 《公共卫生难题求解》 《出生缺陷,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癌症:畸变的基因》、《用生命等待》 《基因检测可能消灭的疾病》 《汪建的基因秘密》 《全球基因产业版图》 《拥抱生物经济时代》 《基因产业反击战》 《由“脑计划”引发的思考》 《全球国家生物经济战略》 《华大基因梦》 《解码华大基因》 《八年一台阶——华大基因的四个“八年”》 《“登山者”汪建》 《那些华大的年轻人》 《呼唤“生物产业特区”》 《国际生物谷:深圳发展新支点》 《“生物产业特区”构想》 《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中国基因产业亟待政策护航》 《再现“鲁布革冲击波”》 《创新,需要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双核驱动”》 《智者说》 详情请点击: 《决战基因时代》两会特刊2014-03-07 00:00:00.0
-
-
基因组测序揭示辣椒的进化与驯化 助力品种改良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了野生辣椒与栽培辣椒的基因组测序工作,揭示了辣椒的进化与驯化规律。这项科研成果对研究辣椒及茄科基因组的进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遗传信息,并且将有助于建立更加有效的辣椒育种改良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月1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辣椒是茄科的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能满足人们辛辣的口味并且具有普遍的药用价值。自从1492年哥伦布从美洲返回及随后的航海探索,辣椒即刻传遍到世界各地,这是由于辣椒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农业气候,并且被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快速接受。在2011年,全球辣椒产量达到3810万吨以上,辣椒日益增长的经济价值,使育种专家们一直不断追求改进辣椒质量与产量的新型育种方法,然而调控辣椒果实大小、形状和产量的大部分分子机理至今仍然未知。 为了深入研究辣椒的进化和驯化过程,科研人员公布了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基因组,此次测序的辣椒品种为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品种“遵辣1号”(Zunla-1)和其来自墨西哥的野生种“Chiltepin”。他们发现辣椒基因组中包含81%的重复序列,并推测这可能是由于辣椒基因组在30万年前通过逆转录因子的快速扩增发生了显著扩张。 人工选择涉及到早期的驯化和现代的集中改良两个育种过程,并且它对拓展栽培辣椒的来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将野生和栽培辣椒基因组与20种重测序品种进行比对之后,发现了大量的驯化候选基因,这些基因揭示出人工选择的分子印迹。在驯化辣椒的选择区域内有511个基因是与转录调控、压力、防御反应、生长、果实发育相关。另外,在栽培和驯化辣椒之间的形体和生理上的差别也可能与这些驯化的基因有关。 辣椒素主要由二氢辣椒碱组成,能够产生辣椒果实独特的辣味。研究人员在辣椒中发现了51个参与辣椒碱生物合成的基因家族,虽然这些基因家族在西红柿、土豆、拟南芥中也存在同源基因,但这些关键的基因在辣椒中有明显的拷贝数扩增。另外,他们还发现辣椒素背后存在剂量补偿机制,这是一种与辣椒素积累相连的关键因素,可以决定不同品种辣椒的辣度。 为方便全球辣椒科研人员获得辣椒的基因序列,科研团队创建了辣椒数据库网站(http://peppersequence.genomics.cn),供全球辣椒研究者免费下载。2014-03-07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