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爱若常在 生命永相髓
2010年10月24日,生命相髓——首次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在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这也是中华骨髓库自2001年以来,首次安排造血干细胞捐受者相见。在活动现场,十二对捐受者相拥而泣、互诉衷肠,现场观众被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执着感动得泪水连连。 “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对于我来说,其实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是年仅13岁的胡志祥在经历重重病痛和苦难而重获新生后,讲出的肺腑之言。是的,每个深陷白血病苦难的家庭,都有着一段艰难往事。多少个家庭因为治疗而倾家荡产,又有多少位患者因骨髓配型不成功被逼上绝路,在这场生命与病魔的赛跑中,他们正经历着炼狱般的苦难。一段段让人心酸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感叹,为何有如此多的生命之花因骨髓的配型失败而凋谢,为何又有如此多青春岁月因金钱难以持续而戛然而止。 目前治疗白血病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骨髓移植。尽管中华骨髓库库容已超过120万人,但完全匹配的成功率并不高。据中华骨髓库统计数据,2010年上半年共动员了18000名低分辩相合的志愿者,但最终经过高分确认符合并移植的只有260例。有些患者只能在HLA部分匹配的情况下就进行骨髓移植,导致术后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需要服用大量药物来维持生命,经济负担十分严重。因此,必须解决“高分入库”,从根本上降低检测费用,提高HLA配型效率。 随着华大新一代HLA高分辨分型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骨髓库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全部有效高分辨的骨髓库。而这一技术所拥有的高分辨先进性、高精度可靠性、低成本经济性,预示着华大HLA高分辨分型技术将为还深陷病痛的患者带来生命的福音。 附: 生命相髓 “生命相髓”是由中央电视台、苏州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汇同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骨髓库举办的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见面活动,吴小莉、王佳婉、康辉等著名主持人担当现场主持。2010-10-27 00:00:00.0
-
-
中国驻丹麦大使谢杭生高度赞扬华大基因显著成就
2010年10 月 9 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主要负责人拜会了中国驻丹麦大使谢杭生大使。使馆商务处代表、杨焕明院士、汪建院长、LARS BOLUND 教授、王学刚总监以及留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杨院士向与会的来宾介绍了华大基因的十一年的发展历程,汪院长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是事;空港深港香江港,港港是港”精彩对联和“基因华大”横批,概括了华大基因的十一年发展之路和国际发展战略,着重介绍了华大基因依托于科、技、产、教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强调了生物产业在发展中的战略重要性,以及“突破惯性、创新思维”的精神。 在谈到生物产业及华大的未来发展问题时,汪院长表示首先要解放思想,才能做到科学发现,促进技术发明,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华大正是基于基因科学的发展要求,探索、实践独特的模式,实现了“创新发展、引领未来”。 谢杭生大使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对人类健康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并对华大在基因科技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在中丹关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撰稿:科技合作事业部2010-10-27 00:00:00.0
-
-
麻省理工学院张曙光博士来访华大寻求合作
10月25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研究员张曙光博士到访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杨焕明院士热情接待了张博士,并亲自带领客人参观了华大。 张博士在华大举行了学术报告会,重点介绍了膜蛋白研究领域方面的前沿进展。在随后的讨论中,双方还共同研究了展开进一步科研合作的有关问题。 华大宣传部2010-10-26 00:00:00.0
-
-
《自然生物技术》总编探访华大约稿
10月25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迎来了《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总编辑Andrew Marshall教授,并在杨焕明院士的专程陪同下参观了华大。 杨院士向来宾详细介绍了华大的十一年发展征程,展示了华大在基因组科学领域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在随后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Marshall教授向观众介绍了《自然生物技术》编辑们的工作,并提醒大家在递交学术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着重点。观众们反应热烈,积极向Marshall教授讨教投稿事宜。 Marshall教授的此次到访是希望与华大约稿,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2010-10-26 00:00:00.0
-
-
“大熊猫被选为测序对象”----《深圳特区报》报道华大两年同日取得三项科研成果
2007年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合作完成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并于次年同日(2008年10月11日)宣布大熊猫晶晶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及国内首批手工克隆猪顺利诞生。两年的同一天发布三项重大科研成果,华大基因在深圳这片干事业的沃土上硕果累累。2010年10月11日,深圳特区报“鹏程当年今日话深圳”专栏予以报道。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谭大跃 “‘炎黄一号’基因标本就是我们的同事” 王威:“我在中国科学院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时,师从汪建教授,毕业后就到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院工作。2007年4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注册,设备5月到位,5月我跟“主力部队”来到深圳,接到的首个任务就是参与绘制黄种人的基因图谱“炎黄一号”计划,负责新测序技术平台。 那时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办公场所,新的实验室,新的团队。然而,任务的要求却很高,其中有一道死命令,那就是要赶在第九届高交会上展示成果,给深圳和所有关心、支持华大的人一个交代。 要进行基因测序,首先要确定测绘对象,采集血液标本。我们的同事、一个遗传学家听说这个计划后,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和支持,自告奋勇来到基因组,表示愿意贡献自己的血样。就这样,这个当时50岁的健康汉族男子被多次抽血,成为第一个黄种人基因图谱的测绘对象,我们这项科研工作正式展开。 在实施这一计划的100多个日子里,我们基本上是处在边建设、边测序的状态中,困难重重不言而喻。而且由于科研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团队需要磨合。但是,不管是老人新人,不管是台前台后,大家都是一样的专注、负责。由于我们使用了新的测序技术,使得后期的数据分析时间延长,数据分析成为我们每个研究员最重要的工作。负责数据分析的李英睿那时还在北大上学,来这儿实习。为了尽快完成数据分析,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困了就在实验室的桌子上躺一会儿,醒来又接着干。正是因为有这种团队的凝聚力、专注和社会责任,我们才创造了当年的“深圳速度”,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这个计划。 2007年10月11日,“炎黄一号”项目主要负责人王俊博士在第九届高交会上宣布了这一成果,我也参加了当天的新闻发布会,心情很激动。当时我和同事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睡一觉,因为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给自己放假了。 今年是国际HGP“人类基因组计划框架图”完成十周年,我们的基因研究计划也在持续的进行,由我们主动引导进行的“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集合了多个国家的研究力量,将推动基因组学在临床医疗上的更广泛应用。 “晶晶”等40只大熊猫有“身份证” 黄铨飞:大熊猫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绘测项目于2008年3月启动。我很幸运,2007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这里就直接参加了这个项目。所以我一直觉得华大给年轻人很多机会,有很强的创新精神。 其实在这之前,国际上已经对很多动物进行过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但对大熊猫的基因组测序却前无古人。 这一研究有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与,由他们提供大熊猫的血液样本。当时,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精心准备阶段。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本来可选任何一只大熊猫作为基因研究标本,但“奥运热”让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奥运会福娃“晶晶”,且“晶晶”就在合作单位。于是,当时只有3岁的“晶晶”一方面在奥运会上当“明星”,台下却在为重大科研课题默默做贡献。 由于这是全球第一个完全使用新一代合成法测序技术完成的基因组序列图,全部组装和分析软件都是由我们自主编写,在测序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堡垒和“暗礁”要攻克。 首先,我们使用短序列技术对大熊猫进行测序,前期效率得到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延长了后期数据分析的时间,工作量大增。我们只能一边测序,一边开发和改进分析技术,特别是编写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经历了反复的实验和不断的修改。令人欣慰的是,正是这次研究研发出来的组装技术,成为了华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仅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还为世界动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范例。2009年12月13日,《大熊猫基因组》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时隔一个多月,《自然》再次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表大熊猫基因研究成果。 “晶晶”这一个体的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生物多态性较大,这个物种不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但从“晶晶”的基因图谱上也反映出,来自它父母的两份DNA之间存在着很高的多态性,也就是说它还具有很大的生物多样性。由于我们研究的只是一只大熊猫,得出的结论还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因此,我们又对另外39只大熊猫进行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测,着重研究大熊猫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揭示每只大熊猫独特的特征,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给大熊猫做“身份证”。目前,这个计划的前期测序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的数据分析。 “手工克隆猪”计划被称为“黑幕”研究 律波:我是2007年加入华大的,当年年底就接受了参加“手工克隆猪”的任务。说是一个大项目,其实具体参与者只有4人,由杜玉涛老师主要负责,技术员有杨珍珍、陆凯旋和我。 克隆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传统的克隆技术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尖端的技术人员,成本高、效率低。而手工克隆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促成了克隆动物的快速、批量生产,尤其适用于物种资源丰富但科研经费较少的发展中国家。2006年,丹麦和中国科学家联手在丹麦培育出世界首只“手工克隆猪”,杜玉涛老师当时也参与了这个项目。因此,我们也采用这一新技术,打造中国品牌的“手工克隆猪”。 为了取得新鲜的猪卵巢样本,我们经常自己开车到坪山的屠宰场去取卵巢。由于屠宰工作都是在晚上进行,我们也只好调整生物钟----白天睡觉,晚上实验。有时深夜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困了就打开音乐提神,其他项目的同事便戏称我们的研究是“黑幕”研究。 经过几个月的实验,胚胎的体外实验趋于稳定高效。2008年3月,胚胎被移植到了坪山猪场的受体母猪体内,经过100多天的体内生长,当年8月30日,8只手工克隆猪在深圳市种猪场顺利诞生。依照国外的经验,这样的项目一般都要经过长期的摸索、稳定和优化才能进行体外实验,而我们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从体外到体内实验的过渡,并且成功地得到了克隆后代。而且首次实验,单胎克隆猪就达到8只之多,这让我们非常兴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目前,在华大方舟所生产的胚胎发育率为50%左右,再将这些胚胎移植进入代孕母体后,怀孕率达80%以上,这在国际上均居领先地位。 在这次研究中,除了我们几个研究员,坪山猪场的4个兽医也为研究付出了很多还摸索出了一套胚胎移植以及产后护理的技术。 为了今后更好的进行实验,目前我们已在惠东建立了自己的动物实验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成后,华大基因就将是国内第一家具有自动温控饲养间、高标准手术室和现代化养殖设备于一体的现代化动物实验基地的研究院。 记者手记 说起科研的辛苦,他们淡然一笑;讲到成绩的取得,他们都归结为集体智慧;而每说到一个专业名词,他们却总是细心加以解释。严谨的态度,执著的精神,勇敢的闯劲,团队的力量,是记者采访深圳华大基因最深的感受。 这是一支非常年轻,却很有战斗力的科研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5岁,却在世界尖端科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基因研究成果,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的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在《自然》和《科学》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世界领先。 目前,华大基因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轻的产学研队伍,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大力发展我国的医学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今年,该院科技合作服务业务大幅增长,自8月起月度销售额连续过亿,预计全年将实现10亿元。 具体报道请见: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0-10/11/content_1261250.htm2010-10-26 00:00:00.0
-
-
温总理对华大科技产业成果与进展连声说好
10月22日下午五时许,温家宝总理在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果展示”华大展台前,对华大基因现每月在《自然》或《科学》这样的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一篇学术文章,科技成果屡有重大进展,每月基因科技合作和服务产值过亿,产业发展显著推进,高兴地对华大基因研究院汪建院长和国务院、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等方面的随行领导连声说“好,好!” 与其他展台相比,温总理在华大展台停留了较长时间。他十分关心华大基因在农业方面的工作。当听到汪建院长介绍说,目前华大基因与河北省张家口合作采用先进技术培育出的谷子,其试种产量已达每亩1500斤时,十分高兴,勉励华大要继续努力,要尽快实现规模化的高产稳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出力。在与汪建院长的亲切交谈中,温总理还饶有兴致地询问起,基因科技发展对人类健康深远而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如何早日为普通人的健康工程注入科技新动力。 华大基因有关内容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果展示”中的一个重要参展项目。温总理在参观中与汪建院长的交流和即席讲话,极大地鼓舞着现场的每一位华大员工。 更多详情请见: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3/c_12693381.htm 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10/23/2877576_0.shtml 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10-23/181221337834.shtml 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0-10-23/content_1065463.html2010-10-22 00:00:00.0
-
-
华大论剑 中瑞青年科学家笑谈基因风云
2010年10月20日下午,瑞典青年科学家代表团一行12人参观访问华大基因,团组成员包括7位2006年英瓦尔·卡尔松奖(Ingvar Carlsson Award)获得者、2位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Swedish 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成员、2位瑞典驻华使馆参赞和1位使馆工作人员。在参观过程中,华大技术副总裁徐讯向科学家们讲述了华大作为世界第一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所具备的强大测序及分析能力,并详细介绍了华大科学人才的教育特色,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随后,华大青年科学家代表李英睿,徐讯,杨旭等人与瑞典杰出青年科学家进行了座谈。瑞典科学家代表Rickard Sandberg与华大首席青年科学家李英睿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介绍。最后,双方代表互赠礼物,会议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 瑞典青年科学家代表团于十月访华,访问北京、深圳和上海的相关研究所及大学,代表团成员由十名拿到SSF基金会奖学金的瑞典杰出青年科学家组成,也是未来的学科带头人,分布领域为生物技术,材料和计算机科学等。这次参观访问华大基因,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研究工作的学术及产业界现状并且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构建关系网,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 相关链接: 瑞典杰出青年科学家来访华大 附: 瑞典青年科学家代表团名单 1. Annika Pohl - Material Science & Material Technology(材料科学和材料工艺学) 2. Johan Elf - Biotech & Life Science(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 3. Rickard Sandberg - Biotech & Life Science(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 4. Henrik Sandberg - Informatics & Applied Mathematics(信息学和应用数学) 5. Petter Holme - Informatics & Applied Mathematics(信息学和应用数学) 6. Ulf Assarsson - Informatics & Applied Mathematics(信息学和应用数学) 7. Annette Graneli - Biotech & Life Science(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 8. Maria Anvret 9. Mikael Gröning SSF背景介绍 该基金会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对研发工作进行支持: 1.战略研发中心基金支持 对战略研发中心的支持是通过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的研发小组的基金支持来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中心主任对此研发负有主要的和唯一的责任,中心是由该项研究工作的启动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指定的。 2.框架基金支持 框架基金支持是通过对几所大学间不同研究组或是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进行支持以帮助他们解决重要的研发中的问题。 该基金主要的申请人将负责协调该项目的科研活动,如果该基金的申请人来自研究机构,那么至少项目基金合作申请人要来自于大学,项目委员会当中要包括学术和工业两方面的专家来跟踪支持项目进展。 3.个体研发带头人基金支持 未来研发带头人项目主要目的是发现支持年轻的尤其是有潜在领导能力和发展前途的研究人员向他们提供基金,使得他们的研发小组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个项目还包括向基金接受者提供特殊的领导能力培训。 Ingvar Carlsson奖项目 除此外基金会还有Ingvar Carlsson奖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是给那些瑞典本土的博士后一个机会用于开发他们自己独立的和富有创造力的研究事业,这个项目也包括提供领导能力的培训。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对于那些被资助的研发项目来说是重要的和能帮助提高科研质量,基金会认为加强和促进瑞典和国际研发组之间的合作是基金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基金会已签有多个国际合作协议。2010-10-20 00:00:00.0
-
-
武汉华大声名鹊起 法国基因谷慕名而来
2010年10月20日下午,法国巴黎基因谷业务技术咨询及投资总裁曼纽尔· 安东尼奥·维加先生一行参观了武汉华大基因。 在武汉光谷生物城新近投入使用的华大基因1号楼展厅侧墙上,大屏幕里实时直播着各地区测序实验室运作的场景,维加先生细致地观看了画面并对华大全球领先的测序技术平台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负责接待的武汉华大相关人员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讲起,简述了华大基因成立十一年来在基因科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并重点介绍了华大基因落户武汉的发展目标。 维加先生对比了法国基因谷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并针对武汉华大的现状交流了意见,为推进未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附:法国基因谷 法国基因谷位于巴黎南郊30公里处一个名为埃佛利的小镇,成立于1998年10月,旨在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使法国拥有参与21世纪生物技术、医学等领域经济竞争的实力。其实施方式是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生物医学高技术企业到“基因谷”落脚,使之成为法国最高水平的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教学、生产基地,促进基因工程科学的基础研究,加速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农业食品和环境方面的工业化应用。 经过10多年发展,如今,法国基因谷已经拥有了20个学术实验室、3个国家级研究中心,69家生物技术公司以及19个公用科技和设施平台。目前基因谷的运作模式已经扩大到全法国,形成了包括奥尔良、南特、图路斯在内的7大专业生物技术园区。 自今年3月份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但长春主任带队拜访后,生物办一直与基因谷保持着密切联系,并经双方多次沟通后拟定了合作框架协议。2010-10-20 00:00:00.0
-
-
长江学者邓子新院士到访武汉华大
2010年10月20日下午,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邓子新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建国主任一行莅临武汉华大参观考察。 在武汉华大1号楼展厅,武汉华大基因员工予以热情接待,邓子新院士在听取了华大基因发展简史、询问了相关问题后,对华大在基因科学领域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针对目前现状,接待人员向邓子新院士描述了武汉华大的产业化优势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着重介绍了正在筹建的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高性能测序实验室。 随后,一行人又参观了已投入使用的武汉华大散样测序平台。双方就武汉华大的技术优势及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对测序的需求交换了意见,对未来可能的合作进行了简短商谈。2010-10-20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