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希望三访华大 世界级动物育种基地蓝图尽现
2010年11月18日上午,新希望农牧公司总裁吉崇星、集团科技部部长刘辉芬、集团投资部副部长陈创立、农牧养殖事业部部长唐凡、六和集团养殖事业部副总裁程好良、产业基金投资经理王宏亮等一行六人到访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来宾首先参加了由华大基因主办的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之后又来到研究院总部参观了展厅。 参观后,华大基因研究院长汪建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来宾进行了座谈。会上,首先由新希望集团和六和集团代表分别对“中国种猪行业与育种现状”和“肉鸭行业基本情况”两个主题进行了综合分析。之后,汪建院长就产业现状及科学要求提出了建立世界级动物育种基地的宏大构想。新希望集团领导表示深受启发与鼓舞,认为汪院长的讲话站得高、看得远,既有长远的战略指导性,又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是双方尽快开展密切合作,共建世界级动物育种基地的基本行动指南。2010-11-19 00:00:00.0
-
-
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闭幕 华大宣布主办《(Giga)n Science》杂志
11月18日下午,为期3天的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Ⅴ)圆满闭幕。 本次大会为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基因组学在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应用进展。会议期间还同步举办了七个不同主题的研讨会,分别以水产基因组学、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研究与基因组学、园艺作物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人类疾病遗传学、癌症基因组学与分子标记、测序与农业、测序与生态学为主题。参会者纷纷表示,这次会议收获很多,大会报告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及多种技术,使大家的研究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开拓,为以后科学研究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次会议,还深入地促进了国内外以及不同领域间的合作,对基因组学新的科学发现产生了推动作用。 Bio-IT World的主编Kevin Davies说:“本次会议举办得非常成功,邀请到很多知名专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了解到华大许多新的科学成果,感到非常令人振奋,华大基因作为国际一流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物治疗研究与发展部门的高级副总裁David Cox博士表示,对“人类遗传病”和“癌症基因组学与生物分子标记”这两个主题的研讨会非常感兴趣。他相信,华大具有世界一流的测序能力和优秀的科研团队,在未来五年内,一定能够帮助世界实现应用基因组学技术改善人类及动物健康的目标。 当天下午,华大基因还在大会上召开了《(Giga) n Science》杂志新闻发布会。《(Giga) n Science》杂志是由华大基因主办,面向所有使用或产出海量数据的生物学研究者的开放阅读期刊。该期刊将采用全文文献与大型数据库相结合的崭新模式,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提供前沿、有效的数据以及生物学发现等资源。数据库中不只是“组学”相关的数据信息,还包括一些其他类型的数据信息,如影像数据等可分享的数据信息。 《(Giga) n Science》主编Laurie Goodman说:“科学数据的公开与共享对推动新的科学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Giga) n Science》杂志将会集数据管理、分享及引用于一体,为存储数据的公开及分析提供有利的条件。高性能计算机已经为海量数据产出的研究带来了革新,《(Giga) n Science》必将会促进数据的传播与使用。运用华大基因高效能计算平台以及专业生物信息分析,文献与数据库相结合的新形式将会促进数据的透明性和再现性,挖掘数据可利用的最大潜力。” 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在会上接受采访时说:“华大基因将依靠以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以高性能计算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技术平台,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大力发展我国的医学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 撰稿:科技合作事业部2010-11-18 00:00:00.0
-
-
“大豆回家”----《科学时报》头版要闻报道华大大豆合作项目成果
2010年11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的“大豆回家”项目,在大豆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此项重要成果的问世,引起国内外知名媒体广泛关注,以下为《科学时报》头版要闻报道。 作者:吴昊来源:科学时报 “大量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基因差异揭示了大豆基因组在驯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机制,使重新找回人为耕种选育中流失的优秀基因成为可能。”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五千年前,华夏始祖将野生大豆驯化,变成今天的“五谷”之一。而今,一项被称为“大豆回家”的基因组研究计划在其故乡中国取得突破。 11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部基因组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在线发表,并将作为封面故事刊登于下期的《自然-遗传学》杂志。 这项研究主要由港深两地科学家合作完成,并在世界上首次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全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遗传多态性分析。 “重测序”开启大豆差异化魔盒 “这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获得野生和栽培大豆群体基因组数据。”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之一、华大基因研发部门副总裁徐讯博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研究人员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17株野生大豆和14株栽培大豆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总共发现了630多万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建立了高密度的分子标记图谱。 SNP是指基因序列中单个碱基的不同。倘若把大豆看做是一部印满“文字”的书籍,那上述的31株品种就可以看做是该书的不同版本,而SNP则像每个版本书中个别“文字”的差异。 这种差异通常不会造成“歧义”,但有时候,一“字”之差就让不同版本的书籍意义相左。在大豆中,大约1000多个“文字”中就存在1个“文字”的差异。这些SNP细小的差别,就可能导致某品系的大豆与众不同,或产量高于同类,或产量严重不足。 为了打开SNP的“潘多拉魔盒”,目前普遍使用“重测序”的方法。该方法是指通过核酸测序仪,对已知基因序列的基因组再进行一次测定,并对单个或者多个品种进行分析,得到SNP、PAV(获得和缺失变异)等遗传信息的技术。 当前,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重测序”已经成为动植物育种研究中便捷而有效的方法。而今年1月份,第一张豆科植物完整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公布,使得大豆“重测序”成为可能。 在“重测序”基础上,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自主研发的SOAP denovo软件,分别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测序数据进行组装拼接,除得到大量SNP外,还发现了栽培大豆获得或丢失的野生大豆基因。 “大量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基因差异揭示了大豆基因组在驯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机制,使重新找回人为耕种选育中流失的优秀基因成为可能。”文章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汉明博士强调。 林汉明等还发现,大豆基因组与其他作物植物有所不同,其在较高程度的基因连锁现象、重组交换频率极低。因此,分子标记育种可能会比基因图位克隆拥有更多优势。 “寻找对产量和抗逆紧密连锁的SNP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另外,我相信,国内其他大豆专家也会利用我们的数据对手中的大豆材料作进一步研究。”林汉明谈了未来的想法。 聚焦野生大豆种质资源 该研究还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拥有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这表明人类的耕种筛选很有可能导致栽培大豆生物多样性的狭窄,对可持续种植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随着生存环境的减少,野生大豆有效群体在减少,它提示中国急需保育野生大豆种质资源。 据了解,野生大豆在世界上分布非常狭窄,仅限于东亚的非干旱温带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库页岛、千岛等。而我国除新疆、青海、海南三省外,均有野生大豆的身影,目前收集的野生大豆种质6000余份,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大豆的家乡。 正因如此,国外想方设法获得我国野生大豆资源。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国从中国引进的大豆种质资源达6000多份,并从我国的野生大豆资源中鉴定出带有高产基因的标记,在全球101个国家申请专利。 野生种质资源极其珍贵。“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没有野生稻资源,要在水稻优良品种培育上有大的突破非常困难。 野生大豆为何如此宝贵?面对记者的疑问,徐讯说:“部分野生大豆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涝洼、盐碱、干旱、瘠薄土壤都能生长。此外,野生大豆还有一些其他优良性状,如抗虫害、氨基酸种类丰富等。如果利用这些野生大豆和现有大豆杂交,将可能培育出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 然而,当前我国栽培大豆育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却恰恰是种质资源的贫乏。在已经育成品种中,也存在着血缘关系近、性状单一等弱点。 这不得不归咎于野生大豆有效群体不断地减少。据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野生大豆资源均面临危险处境。 今年9月,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站附近发现200多亩濒危野生大豆,引起农业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然而,这片生长在宁洛高速公路旁的野生大豆得以保存,竟是因为该地没有农业生产,野生大豆出苗后未遭人为因素破坏。 林汉明等从基因水平的大规模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前,从国家战略高度保护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已时不我待。 大豆故乡话合作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并曾一直是世界大豆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大豆后来居上,种植面积、产量已升至世界首位。2005年,我国大豆总产量不足世界总份额的10%,单产不及美国的70%。 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大豆生产总量只能满足国人需求的1/3。目前,中国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一半,不得不受制于人、看人脸色。 同时,中国大豆在科研和生产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虽然我国同样拥有许多优秀的大豆育种专家和科研人员,但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大豆研究文章却主要在海外完成。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研人员在中国本土完成,我在感情上是很愉快的。”林汉明很满足。 据了解,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辛世文的支持下,林汉明研究组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开展大规模的大豆基因组“重测序”工作,希望中国人自己在大豆的故乡完成这项重要计划。 林汉明1997年1月从国外回香港中文大学工作,通过合作与交流,他逐步认识到大豆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此次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携手,打破了地域及文化差异的界限,终于由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对大豆基因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贡献虽然可以世界共享,但对中国大豆研究更具帮助。据了解,基因组的数据需要配合遗传群体的性状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由于该项目中的种质资源并未公布,因此,中国专家比海外专家能更有效地利用研究数据。 大豆将真正回家。 相关链接: 大豆回家2010-11-18 00:00:00.0
-
-
湖北省科技厅张震龙副厅长鼓励武汉华大做好基因科学知识普及
2010年11月16日上午,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震龙一行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冯立的陪同下参观了武汉华大基因。 在武汉华大员工的热情接待下,来宾们先后观看了华大基因全球布点巨型世界地图、各地区测序实验室实时直播,以及集华大历史、领导关怀、产学研进展、生命科普于一体的千平米展厅。 张震龙副厅长对华大基因手工克隆猪、杂交谷子、轻木、生物能源等科研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在参观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鼓励武汉华大员工做好基因科学普及工作,让更多人学习生命科学知识、了解基因科学,并邀请武汉华大去科技厅相关部门开办基因组学科普讲座。2010-11-17 00:00:00.0
-
-
四百多名全球专家学者齐聚深圳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
11月16日,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深圳大梅沙拉开帷幕。本次大会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特拉华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康乃尔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全球的四百多名基因组学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将在会中讨论当前世界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讨基因组学在科学发现及产业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本次与会学者来自全球众多知名的研究机构、生物技术公司和权威科学期刊,包括法国农业科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新加坡基因组学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韩国科学技术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科研院所,以及Illumina、Pacific Biosciences、Life Technologies、Affemetrix等研发机构。来自Nature,Bio-IT等期刊的编辑也将在大会上发言。 上午9点整,会议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幕。深圳盐田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龙岳华先生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首先对基因组学领域近10年的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系统阐述了基因组学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无限机遇。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教授接着介绍了华大基因作为基因组学的领军团队所获得的系列重要成果及在推动基因组学研究技术革新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并对未来基因组学在人类健康与疾病、农业及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随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千人基因组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英国Sanger研究所生物信息专家Richard Durbin博士;美国Bio-IT World 杂志主编Kevin Davies博士;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负责人之一、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INRA)S. Dusko Ehrlich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药理和治疗学部门Moshe Szyf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生物系主任Karsten Kristensen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在大会上纷纷作了精彩报告,也都获得了热烈反响。国内外与会者均表示,大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生物基因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通过会议,他们获得了与不同学术领域科学家深入沟通交流与扩大合作的机会,并且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到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与应用进展。 会议将持续三天。在随后的议程中,还将同步举办七个研讨会,分别以水产基因组学、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研究与基因组学、园艺作物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人类自身免疫病遗传学、癌症基因组学与分子标记、测序与农业、测序与生态学为主题,分别进行深入集中的学术交流。 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说:“当前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改善人类健康、发展可持续性农业、开发生物能源、保护环境。基因组学等组学技术以及生物计算研究的发展,将为实现这些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科学的研究方式,正在让传统不可能的研究变为现实。”与会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形势喜人,形势催人,作为本次国际基因大会主办方的华大基因,将继续走在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最前沿,与全球科学家共同携手,成为推动人类健康与医学、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科技转型进步的重要力量。 撰稿:科技合作事业部2010-11-16 00:00:00.0
-
-
中央党校中青班调研团参观华大 由衷赞扬健康农业成果
2010年11月16日上午,由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工作部部长林武、湖北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正新等组成的中央党校中青班调研团一行7人,在深圳市盐田区常务副区长龙岳华的陪同下,来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参观考察。 华大基因研究院副总裁文洁向调研团介绍了华大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人才培养和科技进展等基本情况,并陪同参观了员工培训中心、实验室和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 调研团重点了解了抗旱谷子、轻木、无创性产前检查等项目,并对华大的创新教育模式、2+2+X学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参观结束后,调研团成员为华大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感到高兴,并对华大在健康、农业等方面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了由衷的赞扬。2010-11-16 00:00:00.0
-
-
华大将在我国西部谱写生物基因产业的华章
2010年11月15日,华大基因汪建院长热情接待了重庆市发改委罗清泉副主任和曾雪琴处长。在汪院长的陪同下,罗清泉副主任一行走访了华大各部门体系及平台实验室,并与华大执行总裁王俊等同志一一握手问好。 在华大展厅,罗清泉副主任对华大在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两大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兴趣浓厚。他讲到,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在人类医药健康方面所需巨大,极力支持华大进驻重庆,助推重庆在医药健康方面的发展。同时,罗清泉副主任对华大轻木寄予厚望,盼望华大能尽早完成耐寒基因的转入,实现轻木在重庆的大规模培育与种植。 随后的座谈会上,汪建院长与罗清泉副主任就如何运用华大的技术优势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生物基因科学与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汪院长表示,作为全球第一的生物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华大有信心、有勇气运用自身在基因测序和分析的核心竞争力与重庆携手共进,实现生物基因组学在西部地区的规模化、产业化建设。罗清泉副主任也表示到,生物基因科学是我国大力培养与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而作为世界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代表,华大基因已备受国家乃至世界的关注。重庆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华大在渝落户开花,继续推动生物基因行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2010-11-16 00:00:00.0
-
-
美国骨髓库专家到访华大 共同商讨华大HLA分型技术的全球化应用
2010年11月13日下午,现任美国红十字会宾夕法尼亚,新泽西血液服务区组织相容性及分子遗传学部门的负责人徐胡蜀山博士( Susan H. Hsu, Ph.D . )来访并参观华大。 徐胡蜀山博士的实验室是美国骨髓库分型实验室同时也是唯一一家脐血库分型实验室。华大基因副总裁文洁、医药健康事业部项目推广负责人郑仲征等陪同对华大展厅及实验室进行了参观。参观过程中双方就HLA分型新技术及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探讨了华大基因HLA分型技术进入国际骨髓库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徐胡蜀山博士表示,华大基因先进的管理模式,领先的技术实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待在未来能有与华大基因合作的机会。2010-11-15 00:00:00.0
-
-
许勤市长莅临见证 高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华大独占风采
2010年11月15日,“华大基因与深圳市红十字会‘地中海贫血救助工程’签约仪式暨健康医药新技术迈步走向产业化、华大基因与张家口农科院签订谷子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闻发布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桂花厅隆重举行。 深圳市市长许勤、副市长袁宝成、市政府秘书长李平、张家口市副市长唐卫斌、张家口农科院院长张进京、深圳市盐田区区长杜玲、常务副区长龙岳华、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执行总裁王俊、副总裁文洁、深圳市红会专职副会长赵丽珍等在主席台就座。其他出席的领导嘉宾还包括,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高振怀、深圳市农业局局长何永志、张家口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垣庆、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副总裁钟廉、华大基因行政总裁黄胜全、医药健康事业部、生命科学事业部相关负责人等。 新闻发布会开始后,许勤市长首先致开幕词。他高度赞扬了华大基因多年来在健康事业、农业发展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果,并对华大基因在中国生物经济领域的发展给予了深切期望。 随后,华大基因与深圳市红十字会双方签订了关于地中海贫血救助工程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以华大基因建立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上的医药健康检测项目为基础,在华大基因与深圳红十字会的共同努力下,对地中海贫血患儿展开一系列救助工作。协议签订后,华大基因相关负责人现场向首批患儿家长发放了救助卡。 华大基因一直致力于为大众健康服务,在开展的众多医药健康检测服务中,不仅有针对白血病及地中海贫血患者的HLA分型检测项目,还包括针对孕妇的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针对妇女宫颈癌的HPV分型检测及HBV基因分型与耐药基因检测、单基因病检测等等。目前华大基因的健康医药项目已完全孵化成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与各大医院、骨髓库、脐血库等多方建立合作并逐渐走向产业化。华大基因将努力发掘基因技术和数据分析在健康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在健康医疗领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推动我国国民健康事业的新进步。 在许市长等领导见证签订地中海贫血救助工程协议书后,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与张家口市农科院院长张进京作为双方代表签订了谷子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将依托华大基因一流的基因组学研究实力和张家口农科院丰富的谷子种质资源优势,完成谷子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构建高密度的绘制谷子遗传连锁图。在此基础上,双方将大规模挖掘谷子基因资源,批量获取谷子的核心知识产权并培育优良的谷子新品种。该协议的签订将为揭示谷子抗旱节水、丰产、耐瘠等生理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并为谷子育种提供精确指导,必定在谷子研究及产业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该合作项目将加快华大的高通量测序、信息分析能力与张家口农科院丰富的育种经验和种质资源的强强整合,快速挖掘谷子基因资源,保护核心知识产权;揭示谷子抗旱节水、丰产、耐瘠等生理机制;同时培育出更高产优质、抗逆的谷子新品种,使这种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古老作物面向新时代充分挖掘其巨大潜力,发挥其独特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2010-11-15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