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宣布启动“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3月6日在深圳宣布 “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这一计划的近期目标是在半年之内完成大熊猫基因组的序列框架图。
 
这一重要计划是在今年1月21至22日于深圳召开的“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讨会”上拟定的。中国、加拿大、英国、美国、丹麦等国的科学家出席了这一研讨会。据专家介绍,“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所产生的大熊猫基因组信息将会对大熊猫的生态到进化等众多科研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深入了解大熊猫这一特殊物种提供重要的遗传学和生物学基础,尤其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其特殊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其进化的分子机制。该计划对这种濒危物种的保护及其疾病的监控也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大熊猫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由于将采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这一计划也会推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讨会”的参与者、美国圣•迭亚哥动物园濒危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的Oliver Ryder博士说,“这是国际上研究大熊猫的第一个基因组计划。它将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提供重要的信息。大熊猫是全球物种保护的标志,研究大熊猫基因组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所长张亚平院士对该计划在进化研究方面将带来的影响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大熊猫的基因组序列将为科学家了解大熊猫的行为方式和独特食性提供遗传学基础,并有利于揭示其种群隔离以及迁移的历史。”
 
“对大熊猫基因组的理解有利于深入认识特定环境影响对大熊猫生殖能力下降、性腺功能衰退的作用,对于人类定性和定量地认识环境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生理与病理发生提供了新的重要模式。”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贺林院士说:“此外,熊猫特有的纤维素消化系统对建立节能减排的环保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因其形象活泼可爱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大熊猫在中国大地上已经生存了八百万年以上,故有“活化石”之称,但其基因组学研究近乎空白。大熊猫的基因组与人的基因组大小相似,大约为3Gb,可能包含2-3万个基因。据介绍,用于该项目研究的大熊猫将来自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以大熊猫作为其标识。该单位的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教授对“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发表评论说,“这是一项宏伟的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一定会促进研讨会上大家共同关注的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我们期待这一计划的启动和完成。”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序列组装分析的朱红梅博士称,该项目除产生高通量的基因组序列外,还将进一步研究大熊猫主要种群的遗传变异,以揭示大熊猫目前以及过去的状况,包括历史种群大小、目前的近交水平、对基因流的精确估计以及在两个不同山系大熊猫种群之间过去的连接状况等等。 
 
“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由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以及其他中外科学家共同发起并承担,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参与者还包括下列单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英国加的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美国伯克里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丹麦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美国圣•迭亚哥动物协会(Zoological Society of San Diego)等。